“我离开 南方湿热的 那座城
童年是 断线的风筝
你怕闷 怕一天重复 了一生
握着票根 没写下回程”
——《小镇青年》♬
2018年初,“小镇青年”这个词突然火了。火得有那么一点儿文艺,又有那么一些争议。
这个词拿出来与“城市青年”相比。媒体将其冠上这样的画像:小镇青年一般指来自于三四线城市以下,甚至县级城市里小镇中的年轻观影者们。他们一部分在家乡工作,一部分分布于不同的城市,并且具备越来越强的消费能力。
曾长期被市场忽视的群体,如今一跃成长为新一轮消费升级中的主力群体。不仅如此,小镇青年也逐渐成为“有故事的青年”、“漂泊的青年”等的代名词。
什么是“小镇青年”?
小编第一次对“小镇青年”有模糊的认识,是因为电影《孔雀》中张静初饰演的高卫红。那个热爱音乐、浪漫倔强的女孩,尽管生活在一座闭塞的小城,却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
字面上看,“小镇青年”是“小镇里的青年”。然而,很多经常自称小镇青年的人恰恰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小镇是他们记忆里的故乡,却不是他们安放人生的地方。
很多离开小镇的青年已经转变成“城市青年”,他们为了更广阔的天地离开小镇,来到都市,把自己的乡愁和迷茫融入对小镇的记忆;而仍然留在小镇的青年,有的还想要寻找机会,逃离小镇,有的则享受小镇带来的闲适、稳定和安全感。
如果可以选择,
你想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镇?
知乎上,有人在提问“小镇青年和城市青年三观的差别在哪里,小镇青年在大城市如何做回自己?”很多“城市网友”不屑这样的问题,“‘做自己’和‘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明白,一个人试图摆脱之前的“环境影响”渴望融入另一种生活时,所面临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每一个小镇青年都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他们身处时代漩涡之中,会为呼吸自由空气离开小镇,又因躲避压力而怀念小镇时光,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迷茫中奋斗着。
“最后的捕风者”
最近有一本书,叫做《最后一个捕风者》,它记录了小镇青年的十段难以释怀的往事,十种挣脱逃离的人生。文风清冷简洁,故事却内涵又精彩。
《父亲变成一只白鸽子飞走了》中离开小镇的父亲;《壁花少年》里的那一对双胞胎;《我爱这夜色茫茫》里的戏痴张清简;《远行的十七岁》里的阿涛和小美。这些人,都生活在一座叫做漕阳的小镇上,但同时他们又渴望离开这里。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只有真的漂泊过的人才会心领神会并深有感触。
下面小编节选了《最后一个捕风者》中同名章节“最后一个捕风者”的精彩片段,让我们跟着三个小镇青年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一起抓斑鸠的童年时光,回到小镇里的那片芦苇荡。
立冬后,贾亮想最后再次去捉一回斑鸠。他悄悄从家里带来一张捕鱼的网子,早上进校门后,藏在了芦苇丛里。下午最后一节劳动课,他喊我一起去捕斑鸠,顾小梅也嚷着要去。
为了不让事情惊动其他同学和老师,我们只能答应她。我们仨趁其他劳作的同学互相打闹的空当,溜到芦苇丛中。以前我和贾亮只是在边缘穿梭,这次我们打算走到更深的地方去。
中部的芦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泥土也比岸上的要软。贾亮走在最前面,顾小梅小心翼翼地走在中间,我拿着网走在后面。芦苇丛中不时发出斑鸠的叫声,却没见斑鸠的影。
校园变得无比阒静,连操场上那些在玩攻城游戏的叫嚣声都消失了,我感到脚下陡然升起一阵寒意。顾小梅凑到贾亮身旁,声音不自觉地颤抖着说:“我们回去吧,这里什么都没有。”周边的芦苇秆像是长了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将我们团团围住。
偶尔有风吹过,发出芦苇相互摩擦的“嗖嗖”声。“出不去了。”有那么一瞬,我的脑海里闪过这一念头,不禁打了一个冷颤。贾亮也有些慌了神,他看看周围,显然和我一样已经忘记了来时的路。贾亮没有搭理顾小梅,目光扫过四周,最终落在我的身上。
“叶生,你把网给我。”他突然对我说。我以为他看到了斑鸠,打算拿网去捕,只见他接过竹竿,竖立起来,朝空中胡乱舞动着。边挥舞边跳起来喊着:“喂,有人吗?”没有任何回应。他跳累了,坐在地上歇一会儿,茫然地看向我俩。
顾小梅在他的张望中,由小声啜泣变成了嚎啕大哭,眼泪跟哗哗的自来水似的。“叶生,你跟我刚才一样,向外面喊人。”我捡起地上的网,捏到竹竿最底端,学着他的样子,边跳边喊,但跳几下就累得跳不动了,脚底下的泥土太黏,感觉越往上跳就越往下陷。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顾小梅指出一条方向,冷冰冰地说,“往这边走。”贾亮却径直走向与顾小梅相反的方向。“我们只能朝一个方向走。”顾小梅说。
“你凭什么确定那条路可以走出去?”贾亮感到自己受到了挑衅,用平时对付男生的口气对顾小梅说。顾小梅冷笑一声:“跟着你走,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去。”
贾亮也许是被顾小梅的气势震慑到了,迟疑了一会儿,挪开步子跟上她。这次,顾小梅走在最前面,贾亮走在中间,我依然走在最后面。
走了几步才想起来,渔网没有拿。我没有提醒贾亮,暗自替他做了决定,就将网留在那里。网已经不重要了,斑鸠也不重要,学校也不重要,只有走出去,不被困在这里,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走了十几分钟,周边的芦苇依然密如丛林,我朝前面喊:“你确定这条路是对的吗?”没有人回应我。我又问:“我们是不是应该沿途做些标记。”还是没有人回应我。我陷入一种深深的绝望:完蛋了,我们是走不出去的。
就在我就要停止脚步,打算不再顾及他俩,独自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去时,贾亮喊了一声:“我们出来了。”我在那一瞬间如梦初醒,才意识到周边的芦苇丛已经稀疏许多,连脚底下的泥土都干了。
我朝前面跑起来,快速跳上岸堤,视野一下开阔起来,我们已经走到了校园大门口,大门铁架上刷着红色油漆的“发奋图强”四个大字格外耀眼,我跟上顾小梅和贾亮往教室的方向奔去,不敢回头再望一眼。
小镇是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贾亮的消息。高考成绩出来后,我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家里为此举办了一场升学宴。顾小梅也来了,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饭桌上,顾小梅一边给怀里的孩子夹菜,一边哄着他,无比温柔。我跟着父亲去他们那一桌敬酒,顾小梅朝我腼腆地笑。散场时,我们留了彼此的电话。
有一天,顾小梅突然给我发短信,她说:“小学要拆迁了,我们抽个时间一起去看看吧。”我回复她:“好。”约定了时间,等我赶到时,她却没来。
教学楼早就停用了,蓝色的玻璃窗多出许多裂缝,教室里空荡荡的,一张课桌都没有。我逛了一圈,见顾小梅还没来,觉得无趣,打算回去。出了校门,走到学校外面当初跟人打架的道场上,往回张望,目光刚好停在操场的芦苇荡上。
芦苇一如既往地疯长,可以看见最中间一块空的洼地,我们仨以前就站在那个位置。一阵风吹来,芦苇的秸秆往同一个方向倾倒。我抬起手伸到空中,气流从指间滑过,就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原来当初困住我们的地方这么小。
在作者蒲末释的眼里,那些年少的岁月其实就是一种围墙。青涩的我们被困在里面,逃脱不得。等到长大了经历过了一切,才明白,原来困住自己的只是当时看起来无法超越但现在看来很容易的东西或事情。
而这种过程,就是成长。只是最后,“我”回来追忆往事,成了最后一个捕风者。
无论你是选择留在小镇的人,正在考虑逃离小镇的人,还是在异乡漂泊的人,不妨来读一读《最后一个捕风者》。这些故事会给你一些指引和方向。
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但我们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推荐阅读
《最后一个捕风者》
作者:蒲末释
内容简介:
十段难以释怀的往事,十种挣脱逃离的人生。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失意、落魄,对纯挚的感情有种近乎执拗的向往,在浮躁的大时代中被命运裹挟。他们的身上有你我看到过的所有动人的东西。故事的结局,你都能预见,但离开小镇的人、在异乡漂泊的人,会有点难过。
这是一本关于小镇青年的故事集,故事的基调大多悲伤,却透着干净明亮的底色。作者从熟悉的小镇、人事出发,用冷静克制的笔调书写当代小镇青年的痛苦和挣扎。
作家简介:
蒲末释,青年作家,全民故事计划主编,豆瓣人气作者,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