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有了想要把小时候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的念头。但限于时间紧迫,这件事就迟迟没有得到落实。直到我来到了烟台上大学,黄河三路距离我不再只有自行车程20分钟的距离,故乡没有了春秋只有冬夏,我才意识到应该把它记录下来了。
滨城区的道路分布十分有规律,无论你是第一次来,还是在这里呆了十几年,你都不会在这里迷路。东西向道路命名为黄河路,自南向北,一路、二路、三路……依次递增。南北向道路命名为渤海路,自东向西,一路、二路、三路……还是依次递增。(现在由于城区不断扩建,有了除黄河渤海路之外的长江路还有新立河路等等)所以在滨州问路,“大叔,请问渤海国际在哪里哇?”“黄三渤七。”这里的“黄三渤七”指的是黄河三路渤海七路。而滨城人还有一个把黄河放在渤海前面的习惯,基本上没有人会说渤海黄河。
于是在滨城的所有地方,都可以像一个被十字定位的地点,有了黄河渤海这两个维度,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滨城:路痴的天堂。
在滨城大大小小几十条路里,黄河三路对我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我生命的前十八年是一棵树的话,那黄河三路就是这棵树的主干,没有黄河三路,我这棵树就谈不上绿叶,更谈不上结果。现在的我,一年差不多有八个月都在烟台,作为大学生的我就像是树的种子,随风来到烟台。可是每次到夏和冬,我会准时回到滨城,准时回到黄河三路,走过那条夸张到每走一米就是一个故事的道路。
黄河三路之所以可以承担起这么多的人、事、物,一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很长,长达20年,20年里足够发生一堆事,好事、坏事或是不好不坏的事。二是黄河三路本身就是一条很丰富的道路,住宿区、医院、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商场、饭店、游乐场这里都有。甚至在小学时,我和同学开玩笑,生可以生在黄河三路,死也可以死在黄河三路。这话确实是有一点不吉利,但确实是如此。这条路如此丰富,似乎不发生点什么都亏了这丰富的环境。
但是很惭愧的是,我在前20年里,却没有很好的记录这大大小小的故事。在我十岁前,也就是2011年之前,相机、智能手机都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出现在我的手里,我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足够的条件让我可以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当我终于有能力记录一下时,我眼前的首要任务又变成了高考——淹没在题海里的我也没有机会再去写写这条街。
当离它越来越远的这种恐惧终于把我敲醒时,我和发小已经没有了联系,当时在吕剧团里规划的“军事基地”早已经被新建的楼房埋在了地基之下,花市鸟市搬到了新的商业区,很多长辈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个时候开始记录,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还有意义,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只是不愿意再让仅存的、越来越模糊的故事再像时间一样不留情面地消失了。
这个可能要长篇连载的故事,我将把它命名为《黄河三路》,希望这篇故事能像这条路本身一样丰富多彩。
我知道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解读小时候的事情是一件不太明智的事情,因为现在的我一定不会在中午头大吵大闹,也不会在满是蚊子的井盖上玩游戏,这些无厘头的东西都渐渐地消失在我的生活里。所以这篇故事更多地将会原汁原味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里面的人和事,可能会进行诸如化名、润色的处理,但大概的结构一定是真实地出现于我的童年里的。
在这篇故事开始连载之前,请允许我向文中出现的所有事物和人物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如果没有他们,《黄河三路》也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