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为了准备面试,我斥巨资报了一个培训班,很多人问我,你已经笔试比第二名高十分了,基本就是板上钉钉,还花那个钱干什么呢?
为什么?为了该尽的力都尽了,该付出的都付出了,该吃的辛苦一点都不能少,然后才能说我尽完人事,后续只能听天命,为了在遥远或者不远的将来,能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不后悔,我要的不是同岗考生承让了,而是我碾压他们。这话现在听着像事后吹牛,但我当时确实就是这么想的。梦想当然还是要有的,我连总分超过一百六的傻缺梦都敢做呢,还有啥是我不敢干的?
这个班级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比我小,毕竟到35周岁就不能再报考,我快达到临界值了。在课程结束后的这些日子,我们在群里杂七杂八聊过很多,我发现原来年龄差不太多的人,每一个的生长轨迹都大致相同,不管出身背景,不管双亲单亲,不管价值取向如何,其实在人生的最初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间,时刻萦绕在四周的,一直都是被怀疑和自我怀疑。
我后来想过,为什么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路竟然如此趋同?真的是因为最近很火的“内卷”吗?还是因为这是成人的必经之路?又或者是,重大变革到来之前,所有神经敏感的人都感受到了四伏的危机?
我不确定答案,或者说,最近几年我常常在设问的时候受限,得不出答案。
“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于是我只能转向书籍去求索,却越读越迷惑。有的人在说“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有的人在说“成为自己的勇气”,有的人在说“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还有的人在说“放过自己,生活需要一点忘却力”,最过分的是有人竟然说“我在未来等你”……他们在说的是无穷个结果,但是好像都没有指明沿途的障碍,我不能不怀疑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十年前我经历了很多困惑,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有很多困惑,不过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同心圆在变大,我所面对的和思考的,远非昔日可比,虽然我并不能说出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给了我什么启示和获益,甚至它们中的很多早已被我忘却,但是那个立执和破执的过程,千金不换。
我也曾经想过,我是个女人,职业的天花板注定会很低,前路终有穷尽,一生只有那么短,能读的书也是有数的,那么用力又是何必?况且在人群之中,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拼命去做就会变得很怪,我怕不怕?我是个被抑郁症摔碎又重建的人,当我认真思索过这些问题,如今我知道有太多的事我从一开始就不在乎,它们不该也没有资格左右我的路。
这世界上有懂美学的牛顿,有懂人类学的梵高,有懂《孙子兵法》的甘地,也许我可以期待,未来的某一天会出现一个凭借一本本书作为一节节脊梁支撑着的,稳稳行走于世间的我。
还是那句话,我活这一世,就为了拼个有意思,有意思可比单纯的有意义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