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我是简书早期的重度用户。每天都花三个小时在简书上面,不只写,还有看。可是待的时间越久,越发现简书其实是一个没有多少营养的网站。对自己而言,只是写写无营养的感情牢骚,没法引起别人的关注。写篇书评,唯一的成就感来源于被收录专题。可这年头,简书的专题如此之多,自己都可以创建好几个简书专题来收录自己的文章。稀缺性不存在,价值便不复存在。那天在广州座谈会和三水叔谈到了这个问题,三水叔说:“简书是利用专题做一个软的分类”。软的分类,其实和没分类又有何区别呢?各人心中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见解,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其喜好的不同。软分类其实就是没分类的代名词。三水叔补充的另一点是:简书归根结底是一个写作网站,阅读方面不是开拓的主要方向或者说目前还不太重要。这其实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鸡和鸡蛋两者都同等重要。简书吸引作者写作的原因就是良好的用户体验,精简的写作模式;简书吸引读者读文章的缘故必然是优秀的文章。简书上有许多优秀的文章,例如王九禾的情感类文章;空肚皮的鬼故事集等等。这些都是简书吸引用户阅读的关键。在互联网阅读碎片化的年代,简书的这种模式的确很适合生存,有一定的用户基数。可我今天是来提问题的。和很多简书早期用户聊天,发现他们使用简书的频率都在降低。对简书的热爱从没减少,用的次数却少了很多。为何?按我的理解,是简书的混乱度太大了。
阅读就如同购物,购物可分为有目的购物和无目的购物。阅读可类比划分为有目的阅读和无目的阅读。
有目的阅读的特点:用户有了需求,去阅读。例如张三今天想看历史类的文章,就专门去看历史类的。这就属于有目的的。若再细分,张三想了解三国演义这本书讲了啥,他就去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评论。
无目的阅读的特点:用户在看到文章之前,没有强烈需求。比如没有任何需求的逛朋友圈,看到简叔分享的文章,点进去看一下。还例如没有任何需求的逛简书,看到不错的题目点进去看一下。
目前对简书而言,无目的的需求仍占大多数。简书在阅读方面,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微信朋友圈的道路,是机智还是不合理呢。以我的体验而言,我认为是不合理的。简书无法给我创造有目的阅读的环境,我也就不会来简书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无目的的阅读会耗费我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有感性冲动的理性人,初始,我可能被简书友好的用户界面所吸引,时间久了我就主动避开简书。它实在是没啥营养。简书就如同一个没有分类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好书,奈何找起来的时间成本太大,索性不找了。去别的分类图书馆逛逛,岂不乐哉。
归纳下简书的问题,就是混乱度太大,分类太软,熵值太大,没能创造有收益的阅读环境。那怎么去解决呢?我认为简书完全可以仿照豆瓣进行改进。在阅读方面多点硬分类。拿电影举例。简书可以将所有作者关于电影的小分类专题归结到一个简书给定的大专题内,这个专题命名就俩字:电影。若简书觉得分类还是不够细,还可以继续动作类、武打类、古装类等等。在这些类别之下,留给爱建专题的人一点小空间,允许他们自建专题。简书耗费能量,利用硬分类达到了熵减的效果;用户在大专题下,自建小专题,用软分类达到了熵增的效果。一增一减,保持平衡。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吸引到有目的阅读的人群,又可以吸引到无目的阅读的人群。无目的阅读人群对简书还是相当重要,这部分仍然可以用首页推荐的方式去吸引。利用这种硬分类结合软分类的方式,简书可以迅速的扩大用户数(有待验证),可以保持已有的用户(这是必然)。对于三水叔所说的简书是一个写作网站,在阅读方面不需要这样刻意去做。我认为不然,逛简书的人多了,给作者点赞的人多了,有营养的文章可以更容易的被找到,作者也会更愿意在简书写作,也有更强烈的写作动机和成就感。简书与知乎相比,知乎的用户数应该是多于简书的。他们就利用问题这种方式实现了有目的的阅读。硬分类的方式对简书将来的盈利也是大有裨益的。电影专题可以在旁侧开辟电影售票,读书专题可以在旁侧开辟购书渠道。所要做的就是将售票,售书等等作为给读者提供便利的一项服务,不要夸张即可。以简叔的小清新范,我想这点还是不难做到的。一箭多雕如是也。
希望简书能够做些改进,在硬分类上多花点心思,替有目的阅读的人多想一点。祝福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