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来,看了《典籍里的中国》第5期,关于《论语》,看完全部,早已热泪盈眶。
《论语》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内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主要传递了“仁”的思想,整个剧情,以孔子与其学生讲学和推广仁政德治的故事展开,在细节和故事中体现出“仁爱”的思想。
孔子少年丧父,中年丧母,为推崇仁政德治的思想,五十多岁周游列国,一生跌沛流离,受尽磨难。但他很豁达,又或者说,这是在为理想而奋斗,所以不觉苦。
其中被困时孔子的说的一席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原来,这句话,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人们往往在片面的解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今天,我却从这个节目中,读懂这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十五岁励志做学问,求师问道,修习刘艺。
三十岁确立了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自己要为君子,而且要仁爱世人,教人做君子,于是开设私学,收下第一批弟子。
四十岁,对追寻天下大道的人生信念不再有任何怀疑。
年近五十,知晓天命,更加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为推行大道置生死于不顾。
五十五岁,与学生周游列国传道,历经磨难。
六十岁,被人嘲笑,说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此时,好话坏话听在耳中,心中十分平静。
如今,路岁坎坷,但目标清晰不变 尚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从确立目标,不断修正,静心坚持,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才是我们应该学到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