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几年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在每一个节气,或每一个传统节日的那一天,在课堂上要跟学生们一起分享些什么。大概是因为我的懒惰,更是因为我做事很难能够坚持得长久,这件事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我很想做这件事情,至少我很想在高一、高二年级上课時要跟学生们分享一些不那么有用的东西。学生们读课外书時,总会为很多人所诟病——读那些书有什么用?而我一直跟学生们说的就是:“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
这几天“爱国”又成“热搜”了,当然还是跟那些文体明星们有关。高中時读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記住了陆游的一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文体明星們的爱国仪式感很强,似乎是要表演出来,或者是设计出来给别人看的。我自认凡庸,爱国於我而言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儿,至於披着国旗比赛或領奖,或者倡言抵制某个从来都没听说过国际大牌則与我毫无关系。上午上课時,讲《六国论》,不知怎么就讲到了关于“常识”这个话题。至少我觉得,很多原本是常识的东西,却被提升作了道德,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儿。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也不知怎么着就跟美德联系在了一块,硬说这是一种精神。我教书,並且在很努力地教书,是因为我有自知之明——除了教书,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那么,同样的道理,那些文体明星在努力想成为文体明星的时候就应该一旦成长为明星之后将意味着什么。
自媒体時代,人人都有發聲的自由,但前提是千万别恶心了别人。
今天除了是小雪节气,还是西方的感恩节。我很喜欢这个节日的名称,总是觉得有一种很温馨的东西在里面。我不崇洋也不媚外,我喜欢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在名目繁多的舶来的节日中,我觉得这个“感恩节”還是有點兒意思的。二十多年前,读过一本书,是香港的文化人赵鑫珊写的《人类文明的功与过》,第一次被“感恩”这个詞儿感動到了,也就是从那個時候才開始认识到自己的薄情寡義。十年前,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又被“有情有義”的許三多感動到了,開始明白怎样做才能漸漸遠離無情无義。前些日子重读李碧華的《霸王别姬》,在第一頁最開頭,又看到了刺眼刺心的那幾句話。上高中時,学习魯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大先生説“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发了疯”。太陽也不盡是光熱無窮的,也終有一日會變成白矮星、紅巨星的。
晚自习時,教室里静悄悄的,心中也有一种寧謐的感覺。今天是農曆戊戌年十月十五,下晚自习時,月亮已近中天,也许是夜晚温度更低的缘故,那月的银輝也變得愈發清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