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童年期的孩子
在发展心理学中,童年期是指6、7岁-12、13岁年龄段之间,处于学龄期的小学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会学习”也是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最重要的礼物。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单纯的对孩子进行功课辅导对孩子成绩的提高,远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社会关系建立良好联系。
02-童年期的记忆与认知发展
童年期的孩子,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诵读、组织、系统化以及巧妙加工策略几个方面,因此,对于这时期的孩子,加强阅读是非常关键的,小学阶段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会对孩子整个学习阶段的都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在小学初期,我们需要要鼓励学生进行口头的表述,比如放学回家后,让孩子描述在学校的生活;其次是让孩子复述各学科所学的内容。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给家长当老师,鼓励孩子说出来,这个方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增加了亲子互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孩子主动复习。
童年时期的孩子,思维特征呈现出对具体内容的依赖,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我们在引导孩子理解某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寻找一些替代物让孩子能够更加直观和具体,从而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印象中我读一年的时候,书包里总会装着两把小棍子,因为数学课上,老师总是会带着我们玩数棍子的游戏,以至于期末考试的时候,数学成绩都很好,100分的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得不说当年的数学老师,是个心理学高手。
童年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控制能力对自身的发展起到能动作用。在道德情感方面,皮亚杰通过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03.-儿童情感道德发展
也就是说,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过程中,初期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后果,这一时期,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会直接反射到孩子的身上,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没处于道德情感发育的初期,只会直接习得并模仿;到了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能够认识到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比如学校的校纪校规,比如家规家训(当然,这条需要家庭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坚持执行,并且从一而终不随意改变,非常考验家长的意志,但一旦做成,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也会是非常大的);最后到了自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受到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他们会认识到规则其实是具有相对性的。
04-童年期的家庭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点是让我深受触动。之前读《原生家庭》之类的图书,以及周边真实事件的思考,童年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在成年后的心理中留下“阴影”,而这个“阴影”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童年时期家庭关系的健康与否。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积极向上,能够养成有很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给与孩子爱和照顾的同时,还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尽最大的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用感觉到爱和被需要的情感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有的人说,“童年影响人的一生”,也有的人说“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我十分认同这些观点,童年期是个体开始接受学习、与社会和解的过程等,这一时期的个性特点、认知发展等等都会直接从最亲近的社会关系中去获得,并形成自己的认知,是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必经的阶段,我们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既要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又不能放任自流;不过分控制,也不过分宠溺,同时也要不断自我反思和提高,只有父母自己的自身修养和教育能力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很多问题,其实就不是问题了。
05-一些值得孩子和父母共同坚持的好习惯
1.把一件事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做事有计划
4.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5.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6.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7.耐心听他人说话
8.自己的事自己做
9.微笑待人
10.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11.认真写字
12.在错误中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