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共读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传递双重信息”
朝夕相处的对方,让自己看到尚未察觉的模式
亲密感并不会因为两个人的物理距离足够近就一定会产生。有时,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或者同吃、同住、睡同一张床,但依然觉得有一道厚厚的屏障横隔在彼此中间,想说的话说不出口,想得到的回应得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两个人渐行渐远。人们会很困惑这种逐渐衍生出的疏离感是如何造成的,那些开始时如胶似漆的伴侣在数年之后都变得无话可说、彼此漠视。
这种情况是如此普遍,多到大家甚至以为这是婚姻必然会发生的。放眼望去,视野所触及的婚姻状态几乎都不怎么让人向往。其实,这渐行渐远是无数次压抑下来的愤怒,或者冲突之后的创伤没有及时处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没有被转化……逐渐累积下来的。而每一次的愤怒、受伤、失望都藏着关于我们自己的线索,我们的期待、信念、渴望,心灵底层那些自己都尚未觉察的模式。
金钱和婚姻都是放大器,它们会把一个人潜意识深处的信念放大并呈现出来。你底层经由这个客体亲密关系产生的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真正看懂自己。
这里讲一个咨询案例,玖玫的故事。
玖玫是个标准的事业型女人,在一家外企做高管,在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在婚姻上却坎坷、不顺。第二段婚姻走了八年多,但她依然越走越没有信心。
玖玫最不能原谅的是她老公把钱看得比她还重要,感觉他在钱上斤斤计较,处处算计着。玖玫说她现在在婚姻里早就不指望什么了,反正他们都是二婚,各自有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真正的亲密、齐心。她现在所有的念想就是儿子。她私底下已经把自己名下的房产还有账户里的钱都转到了儿子的名下。
老师问玖玫:“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你早已不信任他了,你对他的防备,他其实是感觉得到的,不管你的语言是否表达过?当你的心已经远离,而他感到抓不住你的心时,自然会想要抓住钱。不然,他的安全感岂不是要消散得无影无踪?”
玖玫顿了一下,她从没在这个角度思考过,这种视角完全背离了她所熟悉的无助受害者的大背景。
过了几十秒,她强大的防御功能启动了。她说:“我以前不是这样的。我以前对他很信任,对他很好。但没有用,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就这样吧,我也不指望他真的能改变了。我现在在学习怎么去面对孤独,可能这才是婚姻里必须学习的功课。”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玖玫真的是一个智商极高、反应很快的人,她知道自身是有问题的,这个她回避不了,但是她避重就轻地把她的问题归结到“不能面对孤独”上。同时,也可以看到玖玫身上有股倔强的力量,她宁可在未来的几十年都生活在一个彼此隔离的僵尸婚姻里,强迫自己适应孤独,也不愿意放下自尊心去面对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的伪装,变得更真实、柔软。
为了让她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模式,老师问她:“你以前都是怎样信任他的,都是怎样对他好的?”
接下来,玖玫跟讲了好几件事,比如每次一起吃饭都是她埋单,她给先生买的礼物总是一些比较贵的,而她先生给她买的礼物总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其中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玖玫说他们结婚一年之后,她先生打算买套房子。虽然他们结婚之前都各自有自己的房产,但结婚之后再买的房子,按理说当然属于婚后财产。可是,在签合同前夕,玖玫很体贴地跟先生说:“这房子写你儿子的名字吧,省得日后他心里不舒服,你们生出诸多嫌隙出来。”
没想到,老公真的写了自己孩子的名字。
这件事已经过去七年了,至今玖玫心里都极其不舒服:“虽然是他的钱买的,但是这是婚后资产。他应该写我俩的名字,再不济写他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啊,怎么能写他儿子的名字呢?”
老师问:“那你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说那句话呢?”“我只是跟他客气一下,他怎么当真了呢?”
老师很直接:“你说这句话是有算计的,希望在对方心目中建立自己善解人意、豁达大方、不在意金钱的形象。同时,你又期待对方在感受到你的大方之后能被感动,拒绝你‘善意的建议’,然后选择你想要的方式。这样,你面子也有了,又能得到实际的好处。”
其实,很多人都很擅长这种把戏。当一个人习惯性地活在自己的社会人格里,就自然会维护这个形象,会常常传递出和内心真实需要相违背的信息。你的表层信息是不在意,但是底层信息却是很在意;明明心里很生气、很在意,但嘴上却说不生气、无所谓。这其实是向对方传递双重信息。而习惯传递双重信息,就意味着你失去了真实的力量。
传递双重信息会让关系中的另一方感觉非常混乱,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你。他们不知道到底是应该回应你的表层信息,还是应该回应你的底层信息。而混乱之下则是茫然,让人在这种关系里感觉如此不踏实、不真实,不知所措之后接踵而来的则是无力感和挫败感。而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留在挫败感里,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这种感觉,自然会逐渐抽离对关系的投入度和期待。这时候,关系变得疏离自然就发生了。
所有的伪装都会带来对自我和关系的消耗
当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真实的需要,而刻意表现得大度、宽容、豁达、坚强等时,无论对方有没有满足你的需要,你都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你是一个如此好的人,对方却如此自私、糟糕。这种关系的格局一旦建立,你就获得了可以审判对方的筹码。
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对关系的一种榨取。
关系建立的基石不仅是对方对你的感觉,还有你对对方的感觉。人们往往只记得维护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在自己的内心里对方的形象同样需要维护。破坏了自己对对方的感受,本身就是破坏关系。
其实,即使你没有说出口,只要你不愿意直面心里的不舒服,那个感觉就一定会发酵、蔓延。无论你怎么自我安慰,都只不过是暂时把那个“不舒服”压下去了。心里对对方各种评判、猜测已经有了,只不过会等到下一个刺激点,那些积累的感觉才会全面爆发。
每个人的人格模式不同,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要么直接发生冲突,害怕冲突型的人会隔离、疏远,或者把这个不满释放到第三方身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某人坏话、吐槽。不过,这个释放出去的能量最后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回到你身上来。只不过,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对关系的破坏。
当我们只允许自己的社会人格呈现在亲密关系里的时候,就必然会伪装自己。所有的伪装都会带来对自我和关系的消耗。因为你不能接纳自己全部的样子,而自我伪装时,就没办法全然接纳对方真正的样子。你只想在对方身上看到你想看到的部分,那也就意味着对方没办法在你面前放松、真实。
没有真实,就不可能有亲密。如果你对自己的阴影人格有评判,而试图隐藏它,就不可能具备力量创造一个让对方真实的空间。当两个人都在对方面前感到不被允许而有所保留时,这段关系是疲惫而让人不安的。即使你知道对方对你有爱,你也依然会不踏实,因为你无法确定如果对方看到了你的另一面,是否还可以爱你。反之,对方对你的感觉亦是如此。
其实,真实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就像人们不是想停止焦虑就能停止,不是想给出信任就给得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力量感和自我洞察的基础之上。如果你都不了解自己,看不清自己每个反应之下运作的复杂动机,而只是随着本能的人格模式给出反应,那么就会一直被一股自己都发现不了、掌控不了的无名力量所操控。在这种情况下,真实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能看清自己的深度在哪里,那么你能呈现真实的品质就是不同的。
随着你的不断成长,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明晰、剔透,你就会发现你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以为自己足够真实了,但来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你又可以看到更深、更隐蔽的模式,活得更真实。同时,更大的力量和更舒展的生命状态也随之向你开启。
这里还是蛮有感触的,可能女孩子感触会更多一点~
面对嘴上和心里想法不一、时常来试探的人、被试探的人真的很累。
首先,被试探的人如果明白底层意思还好,两个人的关系不会因此心生芥蒂,但是,被满足的试探的人难保不会变本加厉,给被试探的人更多课题。当真诚的交流变成了互相猜心思,虽然偶有小情调,但长久下来无聊又心累。
其次,被试探的人如果只能理解表层意思,试探的人会觉得自己不被关注和重视,认为对方猜不到自己心思就是不爱自己,上演一出出自导自演的戏剧,或者给对方贴上直男,情商不高的标签。这样的情况,对两个人都不公平,且是试探的人自作自受。
我记得有一次朋友和我吐槽说和男朋友一起出去玩,在付钱的时候她说了一句“我来吧”,男生客气了下,“怎么能让女孩子呢”,结果女生又让了让,最后还是女生付的钱,但是她心里一下就不高兴了,这种不高兴虽然她没有说出来,但她的兴致一下就低了,其实对方能感觉到气氛不太一样了,但可能他也不知道哪里不对。
再次,被试探的人如果领会了两层意思,并能根据自身智慧表达自己想法,同时引导试探的人敞开心扉还好,那是两个人的成长,但若不能,就是早晚关系疏远。所以,如果直接表达所思所想可能会更好,即使暂时不愿表达,也不要有太多试探。
其实,最难的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自己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潜意识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才是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开始,力量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回来的。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就处理不好自己的人生。
从这一刻起不停地练习,每一次需要做出反应之前先问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何要这么反应?学做最有力量的自己,而不是被莫名的力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