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和佛,無論從物質的構成或生命的體徵來看,都如同煤與金剛石一样,材料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雖然人人皆具佛性,卻僅有佛陀等極少數的人熬煉成了佛,而常人依然循入老死壞空的老路。其實,人與佛的不同之處只是兩者對於生命的態度與修為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修為的根本在於是否認識到自己的自性。所以,由此可就造就出了霄壤之別的生命成果。
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用“金剛”二字是來比喻人的自性。 在自性上,不僅諸佛平等,見性之人也從來都不會再成空及壞變。但是,多少年、多少代,世之無量無遍眾生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卻如同褐煤一般,只有極少、極少數的人如釋迦牟尼者,才如同金剛鑽石那樣成佛成眞。
人的一生,無論有什麼樣的經歷,其實都是無比殊勝的!年輕時,我雖曾忝列醫務工作者行列,因學藝不精,只做了幾年麻醉醫生。但是,就是在進修的那一段時光里,我卻因此因緣對於生命有了一個認識上的飛越,對“人命大如天”最眞切的理解,也就是那時候,對於生命的眞實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瞭解。
記得那時,每當我把病人從病房帶到或用推床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病人的生命體徵就完全交由我這個麻醉醫生來維護。天長日久,接觸的病人多了,他們每一個人對於健康的渴望、對於命運的抗爭和對於生命的執著的不同表現都讓我深受感動,越是病情危重的人越令我敬重、感動、欽佩,當然,面對病魔不是僅憑堅毅和頑強就够了,不少人終歸還是被病魔奪去了寶貴的生命,所以,我時常也會因自己傾盡所能卻不能幫患者少受病痛的折磨而倍感羞愧,甚至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對於履職盡責心存芥蒂。很多時候,面對不幸罹患重症的患者感到救治手段的無助或是自身能力的恐慌,對於生命總是那麼的無常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内心常常因生命的脆弱而泛起一絲莫名無助、哀傷和敬畏。出於對人的意識究竟從哪裡來、身體消失後人的意識去到了哪裡、生命與意識的關係究竸如何等疑問也進行着一點一點的艱難探究,許多的追問直到讀到了《金剛經》之後才洞然明白了些什麽。人的生命,身體作為命的承載它是有涯的,即便活過一佰年,一生也是非常短暫的;而相對於身體的有涯,生的延續卻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而承載生的就是人生時節對於自性反覆錘鉗磨煉出的那一份覺知與意識。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從《金剛經》可以知道,當年那個真實的釋迦牟尼,他也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現實而樸實的人。他一樣是要帶領成千人的隊伍“著衣持鉢”進城去挨家挨戶地“次第”乞討,而且討到的那是百家飯,有的家剩飯多就給得多,有的家剩得少就給的少,而且什麽都有,回到城外的“衹樹給孤獨園”再依次分而食之。“飯食訖,收衣鉢”,因為下一餐乞討的時候還要穿上衣報持鉢而去。“洗足矣,敷座而坐。”釋迦牟尼坐久了也還是會屁股疼的,所以他也一樣需要一個墊子,並不是後世虛傳的什麽蓮花寶座。《金剛經》中描述的其實都是當時佛陀生活的真情實景,並不是後來神化了的那個釋迦牟尼佛,如果把那個神化了的釋迦牟尼著於神聖之像去理解,雖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浄化人的精神,但那絕對不是《金剛經》的眞正目的,所以,讀《金剛經》不是為了弄懂些什麽,而是通過讀經悟通自性的本如當是不虧不欠與不生不滅,才是受持讀頌《金剛經》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