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兵走时除了父母外谁都没告诉,就连最疼我的奶奶也没告诉。因为那天特别冷,天上飘着雪花,路很滑。在去往车站的新兵队伍里,我忽然听到奶奶喊我的小名,正在我四下张望时,奶奶颠着小脚跑过来拉住我的手哭着说;“你咋不告诉我一声就走呢?”说着把攥在手里的五元钱塞给我,然后嘱咐我说:“到部队好好干,别想家,常来信。”,说完推了我一把,示意让我撵上队伍,然后她含着眼泪头也不回的走了。
那年奶奶已经七十岁了,爷爷早年去世,她自己过。她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其它收入,生活来源全靠我父亲和叔叔们各家供给。那时,各家人口都多,收入也少,供给奶奶的自然也很有限。我知道这五元钱奶奶攒得不容易。她养鸡下的蛋自己不舍得吃,都拿到集市上卖了换钱攒起来。她吃饭很简单,常常是苞米面大饼子,苞米面粥,就点咸菜,偶尔也炒点菜但不舍得多放油。奶奶爱干净。衣服自己洗,自己熨,自己缝补,什么时候都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头梳洗得光溜整齐,还要挽上鬏;扎上发卡。她住的是爷爷留下的房子,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尘不染。房前有个小菜园,她自己种菜吃,一年四季青菜不断。奶奶身体很好,爱劳动,讲卫生,很会保养身体,一年四季很少闹病。有时闹点小病她也不去医院,自己弄点偏方吃吃就好了。我想这五元钱奶奶就是这样节省下来的啊。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暗暗下决心,到部队一定好好干,决不辜负奶奶的嘱咐和期望。我揣着奶奶给我的五元钱,迎着呼啸的北风,顶着飘飘的雪花,踏上北去的列车。
那时的人崇尚节俭,以艰苦朴素为荣,贫富差距也不大。我们家那时很穷,我们兄弟姊妹八个全靠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全家十口人维持饿不着冻不着就很不错了,别说吃的好穿的好了。但我们从没有感到寒酸,不好意思或低人一等。我记得杜凤新同学的爸爸是县委书记,他家里条件好,也和我们一样带饭盒。我们常常换饭吃,他的饭也不比我们强多少。杜凤新也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学,但我们整天都是乐呵呵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当兵的。
我当兵离开家乡西丰的那天,小火车吭哧一天,傍晚六点才到开原,又换上闷罐火车继续北上。当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硝烟弥漫,我想肯定要参战,我决心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欣然而去,慷慨赴死,真有那股风萧萧矣易水寒,壮士一去矣不复还的劲头。到部队后,我不但没有上战场,却先去站岗,后又做了炊事员,最后当了助理员和管理股长。从六九年当兵到八六年转业,我一共当了十七年兵。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奶奶的叮咛和给我五元钱的事始终在我心里。我一直以部队为家,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和作风。刚当兵时,我一个月的津贴六元钱,我仅花五角钱,余下的全部寄回家以补贴家用。我当管理员时,带领大家养猪种菜,办起小作坊,自己做酱油醋,自己淹渍咸菜,自己做糕点面包,把伙食搞得红红火火,既让大家吃得好又节省经费,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奖。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从当兵到转业直至退休,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从一头乌发的壮实小伙变成雪上头顶霜染两鬓的老头了。往事如云多忘却,唯有奶奶的五元钱在我心头。奶奶一九九六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我多么想念我的奶奶啊。现在我也当爷爷了,我要把这五元钱的故事讲给儿孙们,让他们铭记住这位老人,永远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