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蒋勋先生是在齐邦媛先生和白先勇先生的书序之中,再接触到“蒋勋谈美”的系列。在这个系列中,倾倒于先生细腻的美学解读中,但真正触动我,使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的,还得是先生的《孤独六讲》。
孤独,不好吗?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为家族式生活,渴望热闹的环境,家人之间是不应该有秘密的。并不是说这些是错误的,但是过度拥挤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界限的模糊导致“私人”这一概念的定义在我们的社会中的界限极其模糊。我们不也不想了解孤独,从而导致我们开始惧怕孤独,可是,孤独真的是不好的吗?
人害怕孤独。而我要说的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是的,我们害怕孤独。正如在张爱玲先生的小说中提到的,在传统的大家庭生活中,如果你早晨六点还不将门打开,你就一定是在做坏事。 正因为我们对于孤独的恐惧导致我们从不去了解何为孤独,孤独为何。
何为孤独
孤独是自己和自己相处
我认为,孤独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是一种主动的剥离,主动的出走。
走出来,从嘈杂的世界中走出来,从纷繁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科技在疯狂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可是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消息,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思考——我们连接受都来不急怎么去思考。越来越快的世界使我感觉发慌,我该如何在这个世界生活?我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在这个世界生活?无数的问题压的我透不过气,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孤独六讲》给出了答案:不妨走出来吧。脱离那繁杂的世界,给自己一点空间,一点时间。去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相处,与其在漂浮的世界中思考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为何不去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呢?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为何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不知如何生存,因为我们迷茫,我们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像一颗海草,那样的生活是空虚的,是不真实的。停下来,试试孤独,试试自己与自己对话,试试聆听自己的声音,弄清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生命是充实的,是完整的也是圆满的,这个生命在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孤独为何
孤独造就的是一个充实饱满的灵魂,而这一切需要这个灵魂走回那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以一种饱满的姿态去迎接不同,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去与这个世界相处,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灵魂会不可避免的发现每个生命都是如此的不同。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在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
就像帕拉图在《会饮篇》里所提的一样,人是被劈开的,总是要去寻找另一半,而且还总是找错,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然而与自己的对话使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在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我们可以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反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者是被主流推着无目的的迷茫前进。我们从容的在这个世界前行,我们安静的思考,我们安静的享受这世界。这是一种是生命饱满的状态,这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目标也是学会孤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