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昨天继续上琴课,对于《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大家都耳熟能详,出自古诗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曲子是我遇到的第一首降B调的曲子,虽然能理解古诗的内涵,但是苦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无法感受到那种因为交通、通讯不便,朋友远行可能今生都无法再见的意境,所以练习起来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笑场,琴音里舍不得朋友远行的感觉活生生被我演绎成了:“你咋还不快点走”。此处老师吐血三升。为了让我静下心来,老师让我好好练习一下调弦。所谓降B调,在古琴中是采取的已经确定好F调的情况下,把原本的五弦音调高,使五弦音在5徽 处的泛音和3弦4徽的音一致。我的听力对音律的敏感度还很差,很多时候老师说有区别或者已经到位的音在我听来满脸问号:“这不都一样么?”
没办法,得先让自己有一个清晰得认知到底哪个音、什么样得才是对得,解决方法就不能只在听上费力,因为在还没有能力鉴别得时候没有方法得重复练习只能是以谬误证明谬误,还特别花时间
我的方法如下:
1、引入数学机制:既然是弦的高低音关系,那应该是有一个分数和整数的相对位置关系,尝试在5弦其他位置上和三弦的对比,查阅资料后说还可以五弦10徽处的泛音和三弦9徽处的一致。这样一来我在同一个弦上有两个参考位置对比音高,加上参考目标弦一共就有四个位置2组对比音可以互相验证,为什么是这两个位置,因为相对其他徽位来说五弦的5徽和10徽属于琴整体中部两端,太远的13徽和太近的1徽都不能很好的打出清晰适合对比的泛音,还远考验胳膊伸开幅度,累。要在有限范围内尽量偷懒嘛。
2、借助偷懒工具→调音器。调音器上会显示赫兹,根据初中基础物理知识知道:琴弦发音原理是琴弦在空气中振动,而且该振动的频率能被人耳朵捕捉到,所以我们才能听到,但是耳朵不能准确的测量出来赫兹频率数据,但是调音器它可以啊,我可以用调音器的数据反馈来辅助耳朵感受分辨准确的音
3、放在乐曲里弹奏,在保证指法位置准确的前提下,音听起来怪怪的肯定说明弦不准,需要继续调整
4、不推荐的方法,听着觉得音不对自己尝试改弹奏指法位置,这个是大忌,会把整个曲子弹乱,不过像老师这样的高手那就是乐趣了,等我练习到像老师一样熟练有质量的时候可以小小娱乐一下,当然现在绝对不可行。
以上的方法不论哪一个都需要认真的练习,时间的积累。而且最终都要在全曲弹奏过程中检验,最后我才能加上对曲子的理解情感,轻重缓急的节拍等等锦上添花的招数。
延展
然后我又对曲子的调名产生了兴趣,古时候是没有降B调说法的,这个词汇来自于西方乐理,那古中国音律是如何称呼的呢?
原来是蕤宾(ruí bīn),很多时候是农历五月或者端午节的代称,这个名字都要赶上生僻字了,赶紧百度查一查。原来它是古调12律中的第七律,古律一共十二律,按照阴阳分为阳六律和阴六律,其中阳律称为律,阴律称为侣,统称律侣,这里阴阳也可以用奇数偶数理解,奇数对应阳,偶数对应阴所以蕤宾既是十二律中的第七律又是阳律中的第四律。那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因为十二律可以对应到十二个月份里去呀,多有意思。当时我想既然阳关三叠这首曲子说的是屋舍新绿那会不会是3月里的事情,如果是3月那为什么不用对应3月的律呢?这个时候就发现问题了,如果和月份相关,5月怎么数都不会是第七律或者阳律第四律啊?难道这个要从11月(农历冬月开始算?)为什么?再查,哦原来十二律果然不是从阳历1月开始,是要从冬月11月开始,因为冬月11月对应古代历法天干地支中的子,总算是明白了,怪不得有句话说弹琴天人合一,以前以为天是指神仙,现在理解天是指天时,琴的音律和天时是对应的。
这样一来学琴把数学、物理、语文、天文都泛泛了解了一点点,一时乐趣无穷,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不设想《阳关三叠》曲子送别的背景历史,总想着现代人不会一别就永别朋友的想法是弹不好这首曲子的,那就慢慢从调准音、弹准音、注入努力练习和换古人位的思考方式练习,2个月以后再来看自己成效。
PS.每个月再把弹琴录一个音频视频记录下进步。
所以这才是我为什么喜欢学琴喜欢练琴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