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神密码 书写新时代答卷

        在陕西榆林的黄土高原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如黄钟大吕般回响:"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这不仅是一句政治嘱托,更是新时代奋进路上的能量密码。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厚重卷轴,方志敏在就义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的铮铮誓言穿越时空,沙洲村女红军留下的半条棉被依然散发着温热,焦裕禄坐破的藤椅仍在诉说为民情怀——这些红色印记正是中华大地上最滚烫的精神熔炉,熔铸着我们面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红色基因是信仰的淬火场,锻造着挺立民族脊梁的铮铮铁骨。 当夏明翰在狱中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血色诗篇,当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举震颤湘江,我们看到的是比生命更重的信仰分量。井冈山八角楼的油灯、延安窑洞的纺车、西柏坡进京前的告诫,这些红色坐标在历史星空下连成精神长城。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面对百年变局的惊涛骇浪,唯有将红色基因熔铸于心,方能在"黑云压城"时坚守"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让革命先辈用生命点亮的信仰火炬代代相传,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为民情怀是政党的生命线,深扎于"半条被子"的赤子土壤。 从瑞金沙洲村"夜打灯笼访贫农"的草鞋干部,到把最后一口炒面留给伤员的炊事班长;从焦裕禄治沙时揣着的止疼片,到廖俊波车里常备的群众联系卡,"人民"二字始终是共产党人最深的烙印。当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驻村干部将"半条被子"精神化为"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当疫情防控时,无数党员把"剪下半条被"的情怀转化为"以命护命"的行动——红色血脉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澎湃奔涌。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方能筑牢执政根基的万里长堤。

        红色资源是担当的磨刀石,砺就攻坚克难的锐利锋芒。 秋收起义的梭镖挑开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深圳蛇口的开山炮炸响改革开放的春雷。历史证明:每一次伟大转折都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印记。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科技"卡脖子"清单如同新时代的"封锁线",民生短板恰似必须攻克的"娄山关"。赓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斗争基因,发扬"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锐气,方能在风高浪急中把稳中国号巨轮的航向。从红色圣地汲取破冰突围的智慧,让担当精神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

        清廉本色是政德的试金石,映照着"两个务必"的历史镜鉴。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诫穿越时空,周恩来"十条家规"的清风至今沁人心脾。这些红色戒律如同悬在党员干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警示着"赶考远未结束"的深刻命题。当反腐风暴席卷神州,清除蛀虫、净化生态;当"三严三实"成为新时代的为官准则,红色基因中的清廉密码正在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永葆"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政治本色,方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经得起检验的时代答卷。

        这传承千年的精神密码,终将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出人类文明史上最震撼的东方传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