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给同学们分享了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于易水送人》,这是一首送别诗,虽然作者在诗中没有直接写出跟朋友告别的话,但是他通过荆轲刺秦的故事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也表达了对英雄荆轲的敬佩。
这期给同学们带来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 “发兴高远”,以平凡的语言,表达了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全诗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我们先来读一遍这首诗: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解析:
“出塞”的“塞”,指的是边塞的意思,古时候边塞都是建在边境上地形险要的地方。“边塞”,是一个国家的大门,如果大门守不住,外面的敌人就会打进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古代,国家为了守住自己的大门,要派大量精锐的军队到边塞去,这些人里面就有会写诗的诗人。诗人们把自己在边塞看到的景色和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的诗就叫“边塞诗”。而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就是边塞诗中的代表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开篇就为大家渲染出一轮明月下边关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烘托出孤寂、苍凉的气氛,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匈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而以“秦汉时“修饰”边关”则更进一步的带出了“万里长征人未还”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和“阴山”都是古代地名,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边塞)。说的是希望边境有像李广一样的“飞将军”而“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这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问,这位飞将军李广是谁呢,他有什么样的经历而使诗人认为只要他有在,边境就是安全的呢?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飞将军李广的传奇故事!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李广生活在汉代,出身于将门世家,武艺超群,精于骑射,是位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李广的箭法好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说的是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远远望见前面草丛里好像有老虎!李广赶忙拉弓射箭,“嗖”,一箭命中目标。射中之后,李广走近了一看,哪有什么老虎,就是一块有花纹的大石头而已。再看射出去的那只箭,竟然牢牢插进了石头里,拔都拔不出来,你说这一箭力气有多大。
这还不算完,没射中老虎,射中一块大石头,李广总觉得有点不甘心。打那以后,他走到哪都惦记着这个事儿,只要听说有老虎出现,马上就拎着弓箭出门。终于有一次,李广跟老虎来了个近距离接触,迎面碰上了。刚开始是老虎占上风,猛地一扑,李广受了伤。眼看老虎张着血盆大口一步步逼近,李广一急,也顾不得身上有伤了,赶紧拉弓,用尽全身力气射出一箭,老虎“噗通”一下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能远距离射中大石头,还能带伤射中大老虎,李广神箭手、百发百中的名号也就越传越响了。
不光箭法好,李广骑术也是非常了得的。
有一次,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士兵抓住了,当时他身负重伤,匈奴士兵觉得这人伤得那么重,没什么威胁,也就没把他捆起来,而是找了两匹马,在中间拉了一张网,把李广随便往上一扔,像吊床似的驮着他往回走。李广这一路可没闲着,他看起来一动不动,其实是在装死,暗地里偷偷观察周围的环境。
突然,李广眼前一亮,身旁有个匈奴士兵骑了一匹好马,用来逃跑是再合适不过了。想到这里,李广飞快地跳起来,把马上的匈奴士兵一把推下去,自己骑着马就开始跑,边跑边射箭,竟然甩掉了几百名追兵后顺利地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
李广精于骑射,为人又骁勇善战,匈奴人十分敬畏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将军”,意思是,这人来无影去无踪的,我们还是少惹他为好。这就是李广“飞将军”称号的由来。
好了,听完了故事,那作者王昌龄写李广想要表达什么呢?
王昌龄生活在唐代,那时候的边塞也不太平,和秦朝汉朝一样,到了唐朝,依然有很多将士为了保护国家驻守在遥远的边关。所以诗人开头就说了,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这一切都没有改变,说明战争也没有停息,只是那些出去征战的将士们,再也回不来了。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背诵方法:
看完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同学们是否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呢?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从字面上来看的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古今对比”,而这也提示了我们这首诗的背诵方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古时的景色,“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如今,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如果当年的飞将军还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指的是今天就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度过边关!
以上文章由”公众号:小萌娃爱学习“收集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