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线是我们最常见的指标,盘面上随处可见,许多人会把均线当做止损价,因为几乎所有人认为,均线就是代表着持仓成本,当价/格跌回到这个位置,成本会提供支撑的,所以能起到支撑作用。
那么均线是否代表着持仓成本呢?是否能够提高支撑或压力呢?这事绝大多数人存在的长期的误解,今天给大家解析这个问题。关注我看更多交易实操干货。
------------------------------------------------
所谓的压力或支撑作用,从逻辑上讲,是因为许多人在某个价/格附近进行成交,集中了大量的成交量,例如众人在10附近成交了大量的成交量,许多人的成本价就在这个价/格10元附近,当价/格向上突破后,例如涨到11元,则此时有三个方面的力量,虎视眈眈:
一,此前在这个价/格10元附近做空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等到价/格回到成本价10元附近”,先保本出来,被套太难受了,这个方面的力量最为强大,因为谁都忍受不了浮亏;
二,场外旁观的交易者,踏空,此时懊悔,后悔当时没有在10元附近进仓,所以他们此时能想到的是“等到价/格再次跌回到10元附近时,就赶紧进仓”,要赶上这波行情;
三,在这个价/格10元附近做多的人,可能会想到“仓位进少了,等价/格再跌回来,可以再补点仓”。
于是当价/格突破10元、涨到11元后,再向下调整到10元附近的时候,由于在10元成本价这里做空的人,会先止损出来,相当于变相买多,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场外旁观者,看到价/格重新跌回到10元附近,很高兴,终于等到机会了,赶紧进多,提供向上的动力;在这里做多的人,会补仓加多。因此,三个方面的力量,共同买进,此时买盘量大,从而形成了支撑作用。
最终,所谓的支撑或压力,背后是有逻辑原因的,而不是瞎扯的,也不是心理层面的东西,更不是所谓的大家的心理预期。
大部分人认为“均线能显示出持仓成本,所以能够提供支撑压力”,根据这个字面的表义,均线代表着持仓成本,既然是成本,则自然类似于上面所讲的成本效果,价/格向上突破后,再次跌回到成本,三个方面的力量,提供买盘,所以能起到支撑的作用。
如果深入逻辑层面而言,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是不正确的,其实均线所代表的不是成本,而是一个平均价/格,即某段时间内收盘价的平均值。
假设均线就是成本,那么昨日的均线和今日的均线是不同的,意味着昨日的成本和今日的成本是不同的,例如60日均线一直向上弯曲,那么如果今日价/格下跌,恰好回到60均线,加入此时60日均线是10元,那么如果说今日均线代表着成本价,是不是意味着在过去60日内成交的所有做空者,都要同时先离场保本?变相买多,从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显然不是的,因为在今日之前成交的那些人,他们的成本价根本不在今日均线,而是更低,时间越往前,成本价越低,例如,昨日(今日-1日),60日均线是9.5元,则这一日成交的成本价肯定会比10元低;今日-2日,这日成交的成本价肯定会更低,低于9.5元…
这意味着,过去60日成交的所有者的成交成本,根本不是在今日的60日均线10元附近,当价/格向下调整到60日均线10元时,昨日做空进仓的人,此时还是有利润的,他们并不急于离场保本,前一日(今日-2日)做空进仓的人,此时的利润更大,也更不会急于离场保本…
因此,当价/格向下调整到今日的60日均线时,根不会出现我们上面所说的大量人一起保本止损,所形成的支撑效果,也就起不到事实上的支撑作用。
所以可以见,均线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盘价,但不是许多人的成本价,只是平均价,所以起不到逻辑上的支撑或压力效果。现实中,均线的支撑或压力效果,并不佳,容易击穿,然后容易迅速拉回,所以运用均线的支撑或压力,假信号很多,成功率较低。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指着某个盘面,说“你看,这条均线就起着支撑作用了,价/格跌到这里,然后价/格就企稳了,回升了”,谁说价/格不能起着支撑作用?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当一轮下跌结束后,你回过头去翻各种说法,第一批人说这是上升途中的调整,回抽5日均线;跌破了,第二批人会出来说,10日均线有支撑;又跌破了,第三批人说20日、30日均线有支撑;到最后,价/格跌破到60日均线,企稳了,回升了,此时会八成有个名博说,“我早说了60线有支撑,对了吧,技术神奇吧”。你不禁大喊“均线很的很牛”。
均线很多,从1到100均线,甚至到150均线,1000均线,你都可以设置,盘面上密密麻麻,无论价/格跌到何处,你都可以轻易找到一条均线,能起到支撑效果。但是,这样的“事后诸葛亮”,价值不是很大。
更多投zi交易实操干货,进主页查看。我们如何心甘情愿止损?如何改掉交易的不好的习惯?如何建立自己的盈利交易系统等
作者|蛋黄派投资,20余年交易经验,发消息获取整理好的打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