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和朋友去听了一个知识类演讲。
会上,我不停的记笔记,还不时的对朋友说「讲的真好」,不过朋友的热情好像不高。
后来分享结束后,我们一起返回。地铁上,我毫不掩饰激动的心情,拿出笔记,指给他「你看,今天讲的这些实在是太有道理了,你觉得呢」
不料朋友却一脸鄙夷:「好什么啊,没有一点干货,全是鸡汤,有什么用啊」
我愕然,良久,疑惑的问道「你认为的干货是什么呢?」
「当然是具体的、可以立马上手做的方法」,他大声答道。
「那你怎么知道别人给的建议适合你呢?」
这次朋友小声嘟囔道「名人不都有经验吗?他们给的建议应该是有用的吧......」
「有个屁用」,我瞬间达康书记附体。
在我看来,道比术重要一万倍。
「道」如同指引航船方向的灯塔,而「术」则是在航行过程中的技巧方法,比如,怎样避免礁石,怎么利用风向省力等。
如若方向不对,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到达目的地。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大家都急于求成,都喜欢那些可以立刻行动的建议,而对那些平凡的道理视而不见。
不可否认,互联网上确实充斥着大量「毒鸡汤」,使得人们对这类信息产生了一些病态的厌恶感,只要是有关「道」的东西,都认为没用,反之对「术」的东西变得格外推崇。
可是,你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各人性格喜好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怎么可能存在一套方法,适用于每个人。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也许有这类方法存在,但肯定概率很小。
那些只追求「干货」的人,是懒得思考的人。
我不相信一个连思考都懒得做的人,会去执行别人给的方法技巧。
一个道理摆在那里,如果你思考够深入,肯定能想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行动方案;如果思考不到位,认知跟不上,那别人给你的建议,你内心不会强烈认同;内心和行动若达不到强烈一致,这个行动不会持久。
不久中断后,叹息一声「他的方法不适合我」,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份「干货」......
要是认知和思维意识都还没跟上,直接奔着方法技巧去,那很快就可能走火入魔了
二、
一个月前,我加入了一个叫做《生财有术》的小密圈,圈主名叫亦仁。短短5天时间,这个圈子收益超过28w;据统计,当前收益已超过65w。
《生财有术》小密圈有一条介绍是这样写的:
提供賺钱思路。小密圈将在一年内提供不少于365个的賺钱案例或者思路
我相信这是促使很多人进来的原因,我也是,因为里面有实实在在的「术」。
圈里牛人很多,分享的案例和思路都很接地气,每天都有新点子。也有执行力很强的人,碰到好的点子立刻实施,已经获得收益。
没过多久,亦仁发布了一个帖子:
新的互联网应用和产品层出不穷,如何能够判断一个新产品的潜力,抓住其增长红利期,从而紧跟下一个“流量之颠”?对于下一个明星产品的判断,除了基于Google趋势、微信指数等数据,不知能否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一种类似于“道”层面的指导。
然后,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出了一篇4500字的方法论。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已经值过入圈的票价了。
毕竟,相对于各种具体的点子,「道」更具有普适性,有了这个作为指引,大家在各自的工作、生活、社交过程中,遇到的任何痛点,都可以按照这套理论,定制自己的方案,及时作出改变,而不是看到别人的点子生搬硬套。
这样一群互联网上最会赚钱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术」的同时,还不忘总结「道」,还不能说明「道」的重要性吗?
三、
雷军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里的战略就是根据「道」制定出来的,战略决定了你前进的方向,方向正确才能越走越远。
战略就是一个杠杆。它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几倍,几十倍。一旦远离这个杠杆,就变成小公司创业模式。关键是,这种创业模式,又比不过真正的创业公司。
若是由于战略错误,导致方向错误,那么,水平再高,于事无补,效率再佳,越做越错,速度再快,也只能「早死早超生」。
同样,要是你不理解「道」这个层面的意思,即使告诉你具体的方法技巧,你也不一定做得到。
如果你不理解「复利效应」,你就不会坚持每天背几个单词,也不会定投Google的股票放在那里十年不去管;如果你不理解「人最宝贵的就是注意力」,你就不会少刷朋友圈,也不会少看肥皂剧;如果你不理解「需求决定价格(价值)」,你就会经常写自嗨型文章,就会做一些「我为你出那么多你却从来没有感动过」的事情。
放到工作中,我们讨论某个行业的专家的时候,经常说「术业有专攻」,为什么仅仅讨论术,而不说道呢?
因为不同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不同。
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道)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大道至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然后,让正确的事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