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上哪个时代是文化跟思想最多,碰撞最强烈的,那么肯定是先秦时代。先秦时期绝对是一个大师辈出、文化非常繁荣的时代,因为当时的言论、学术跟思想都非常的开明跟自由,给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当时有许多的知识分子都脑洞大开,创造出许多的惊人思想学说。
这些思想学说经过后来的逐渐演变,成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都在为我们炎黄子孙的言行进行着指导跟修正。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就有一位著名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庄子。
庄子著有一部以本人命名的著名学说《庄子》,全书有六万五千字左右,但是内容却包含的非常广,涉及很多方面,政治、社会、人生、艺术、哲学、宇宙都在其中提及过,可谓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很多让你都认为这是一本哲学化了的文学巨著,因为这本书的全书是把史料作为论述的主线,然后凭借这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成了一篇思想性、逻辑性跟哲学性为一体的美文。
不知道看过庄子著作的人是否知道在《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有这样一句话: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而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八个字,也就是这句话拥有着非常的知名度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常常被许多文人墨客拿来解读,而这些人的解读中又有着许多的版本。如果说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如果圣人不死,那么那些盗贼也就不会从这个世界上灭绝。
庄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就有着他的道理。身为道家思想的传承人,说话绝对不能信手捏来,甚至每句话都要体现出道家思想的精髓。我们都知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他的前辈老子,而老子创建道家学说的时候给道家制定的核心思想可以用“道法自然”来概括,在老子的眼中,可以说时间的万物都只受制于自身,而人们本身必须敬畏跟遵循天地自然形成的“道”,不然的话自身的有跟无就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道家思想发展到了庄子的手中之后,他总结出“齐物论”思想,既可以说是对道家思想的延续,也可以认为是对道家思想的重新定义。“齐物论”的思想就认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每个人在道德层面都是平等的。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人们之间就不会产生误解和矛盾的差异,更不会有道德绑架之类的说辞。如果真的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之下,圣人就是大盗,而大盗岂不也是圣人,因为世间万物没有了贫富、贵贱、高低的等级区别,所以对于社会带来的作用跟影响,不论正面跟负面的也就都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着两个极端,大盗的出现往往就会伴随着许多圣人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同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形成一种对立之势。而在这两极之中的圣人跟大盗的言行都被人们约定俗成的主观理解成了一套秩序,这两极都各自是一种“道”,那么如果把这两极都消除,对社会造成的差异,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是没有区别的,这也就是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意思,并不是说圣人真的死亡。人们建立相关的秩序跟约束是为了消解差异跟矛盾,但是建立秩序就破坏了他们主张的自然之道,也就违背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跟庄子的“齐物论”初心,这也是庄子所提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