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什么看了很多书却没用?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呢?真的有人喜欢读书吗?
同类问题从不同的人口中,能够得到多种问法,总之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怀疑,或者根本不读书、直接生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01 书之“用”意,自在人心
这题目可分两部分来作答,一是书籍本身的内容是否有用,据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而言,迄今还未读到一本全然无用的书。从作者的创作热情及选题等根源上出发,若不是他们认为某些话题极其重要,谁会投入如此多的心力去创作一部长达十几万字或是几十万字的书籍呢?
二是被读过的书对谁没有用?既是读过的书,那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为整本书的全部内容都已被通读。内容若确实属于何人读过都一并感到蹩脚、乏味,那便罢了,若一本书只是于某个人而言,令其生出无用之感,那我们几乎也可以确定是读书的人决定了一本书有用或是无用。
对于第二部分的解释,还漏掉一部分解析,故此补上:当一个人懂得的知识多到自己都不清楚其概况时,也有可能会买回一本“没用”的书,也就是读完才发现,书中的内容对这个读者而言没有什么新知,都是他原本就了解得极其透彻的内容。那么以此人的立场,认为某些书没用,也成立。
以上思考均建立在一本书对某位读者而言没用的设想上而答。恕我擅自发挥了。分析完最少数、极致的状况后,我们心中也大致有了点相关思考或是疑问。
比如为什么单单对某个人就没用?谁人如此高深,以致于整本书中都没有一句对其产生的帮助的语句?倘若真是这样一本书也能被人读完,那这位读者的耐心必是极好吧?出版一本无用(此无用可意为:整本书都被人下了无用的定义,那么该书又如何撑起阅读或传播知识等大任)的书的用意在哪?
对一个人而言的一本书的无用都可衍生出如此多的疑问,那么读了很多书都无用,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类问题呢?但愿开篇问题的提问者在生疑之时没有夹杂着“我说读书没用吧,我听劝读了不少书之后发现确实没用”这类特此证明“读书无用”之嫌。
这不是个案,而是已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读书没用?”“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什么变化?”“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02 如何界定有用、无用?
我确实对阅读等话题尤为关注,故此常常看到类似的问题出现,看到人们对阅读抱有质疑,我总是不免会有些延伸的思考。读书本身若是没用,人们还需要接受教育吗?为什么当人们自身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导致想读书的时候也没办法从一而终的读完时,却要怪罪于读书这件事?
一个整天只会啼哭的婴儿,可曾对说话、走路有精准的利害意识?他们知道表达、观察、穿衣、吃饭、翻身、嬉戏等技能未来会对自己有什么用吗?
可每个孩子最终都会依靠着自己学习的本能学会这些不知道将来对自己有什么用的技能,且这些技能多半会支撑人们一生受用。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心存疑虑,这份疑虑会被放大到令人们对一件事产生反感,左右人们的因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使结论的走向多半受了臆断的影响。
03 好读之人必有其乐哉之感
可以完全掌握自己主、被动原则及相关行为的成年人,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拿起书本(此举动不包括人们被动下的主动,如此人需参加某种考试、评测等活动前,为硬性需求而做出知识储备的行为)都有他们的缘由。
1、无聊:无事可做时,用读书来打发时间的人虽说占少数,但我们必须承认有这部分人的存在。为打发时间而做的事情,不论是何事,我们都能想象到这件事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轻到根本无法为它腾出独立的时间。
2、从众:身边聚集了很多读书的人,即便自己不喜欢读书,却也耳濡目染地拿起书来。这种从众在此处可用作褒义,受人影响不至于总是不好的影响,有些良性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地生根。
3、虚名:希望获得一些外在的、能够支撑自己获得他人认同的人设。如之前文章中提到的,如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书卷气、或看起来像个读书人等等。
4、求利:如果说前两种因素都是出于无意识,那么这一条就是有明确的读书需求了。如为提升专业技能、为修身养性、为宗教信仰、为知识储备、为充实生活、为改变自我、为社会建设等等。总之明确的目的会为阅读增添方向感,也赋予了人们读书的动力和意愿。
不论目的为何,主动阅读总好过无意识、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而读。
04 阅读也可遵循“既来之则安之”的原理
既选择要做一件事,不说一定要求个圆满,也还是需要人们尽其所能地走点心,不是吗?已经开始做了,中途如何能折返回没做之前去悔不当初呢?既已买回各类书籍,读一读又有何妨?
人们面对自己的意愿总是能够毫不费力就找到时间来满足自己,比如玩手机、游戏或是其他娱乐项目、甚至是熬夜。人们都是习惯的产物,被习惯所控制着。
面对不良的习惯鲜有人愿意做出一些改变,而面对读书,却惹得颇多的人对此事产生疑惑。
书架上稀稀疏疏有几本书的人不在少数,在这些人中间,能够把自己买回来的每本书都看完的人却少有。
此事关乎于生活习惯,恕我再讲一例:近些年极简主义炙手可热,引得各路人群大行其道,乍一看貌似是在做疑似“断舍离”(在生活中只留下最基本、最基础的需求,不为过多物品、事物而占用时间、空间)的事情,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之,丢掉不少旧物后,再跑到网上去选购一些贴着“极简”标签的新品,这算是真正的极简吗?
或者说当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事时,这件事原本的意义就打了折扣,或根本就偏离了航道。
因为冲动、因为流行元素、因为有折扣而产生的购买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可以跳过人们对于一件物品本身的需求。那么这层需求满足得又是什么心理呢?
人们买书的初衷就如同囤积日常生活用品一样,不为基础需求,而源自购物的冲动,那书里所提供的养分注定无法滋养一些人。
如果读书不为书中的内容,那么如何能读得进去呢?当潜意识里对读书产生质疑或把知识当作商品来对待时,无疑,它必定会令你失望,它也无法像灵丹妙药一样进入你体内化迂腐为智慧。
05 顺应自己的基本认知需求选购书单不失为一良策
人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人自知,有人不自知。
生活上:持续失眠定会影响身体状况,失眠可导致的多种病症想必大家早有耳闻。那此时《睡眠革命》就可以为你的睡眠保驾护航。书中讲述了如何选购床垫,如何打造配套的睡眠环境,又通过科学数据为我们剖析遵循睡眠节律的意义及重要性,还包括生活习惯对睡眠的恶性影响及不良后果等,让我们在了解科学睡眠的同时,也一并对影响睡眠质量的一些日常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的知识点及涉及的概念、定义都会令我们对睡眠这件小事重新思量,而只要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就有可能对一些轻度失眠的人生效。
习惯上:《微习惯》会告诉你习惯的养成只要肯往前迈一步,便捷、可操作性强,且无需调动你的意志力、无需被动“坚持”,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建立良好的习惯并不难。如每天一个俯卧撑,或是每天读5页书,微习惯使建立习惯简单到让你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面对改变这个课题,人们难免在宏大的目标面前一次次自责、失望、且败下阵来,导致人们找到颇多借口来缴械投降。而微习惯正是解决了人们无法完成目标、无法坚持、无法迈出第一步的心理症结,从而利益于更多读者建立自己的习惯。
有时候阅读能带给人们的利益确实是即时的,不过需要人们读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比如你的喜好、技能方面的书籍,睡眠、饮食等生活方面的书籍,或是心理、情感方面需要解决那些问题等工具类的书籍。
既然世上无完人,那每个人身上都有些“进化”需求,不是吗?与自己产生关联的书总是会让人多几分关注,也就更容易去践行。读过的书对我们能否产生作用,也要看这书与我们自身究竟有着几分交集。
反之,一个恶习缠身的人反倒先去读一些社会学、科学类书籍,免不了会在枯燥的文字结构中放弃阅读,因为不得不说,暂时无法激励自己改变、又与人们的生活关联不大的书籍确实“无用”;再比如你让一个小学生去看《拖延心理学》或者《简单的逻辑学》,可理解性微乎其微,也无法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
06 小结
有些读书人也要用上几年去学习、践行才会发生转变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每件事如何去看待和处理,不同思维方式的两个人对任何事件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势必会触发不同的行为。思维可是人们质变所需的最底层的本质工具。
而思维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生长环境、周围的人际圈及无意识的惯性行为,阅读为我们提供的是全新的人物关系、思维模型及圈子。
当然最终读书是否有用,选择读什么书,决定权也在每个人手上,只是书单都是自己选的,莫要回头责怪读书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