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驱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宁夏年轻党员干部的奋斗实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年轻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培养青年骨干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生态治理、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展现了一幅青春力量赋能边疆发展的生动画卷。

一、一线淬炼:从“理论尖兵”到“实战能手”

宁夏将基层一线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练兵场”,通过“墩苗育苗”机制让青年党员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例如,中卫市选派48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移民安置村、脱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参与矿山治理等专项工作。沙坡头区常乐镇党委副书记李岩从文旅局下沉乡镇后,推动豆腐加工厂从作坊式生产迈向产业链化,带动村民增收。灵武市实施“穗选计划”,将64名年轻干部纳入储备库,并安排新招录公务员全部下沉乡村振兴一线。这种“一线淬炼”模式,让年轻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快速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创新赋能:年轻思维激活传统产业

年轻党员干部凭借新知识、新视野,为民族地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银川市金凤区选派干部到经济部门挂职,开展“楼宇经济”“文旅融合”专题调研,形成10篇创新报告。在中宁县,县委副书记彭小沛带领团队一周走访7市,促成140多个项目落地,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此外,宁夏鼓励青年干部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如金凤区开设“新质生产力”培训课程,帮助干部掌握产业前沿动态。这些实践表明,年轻干部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催化剂”。

三、为民服务:用“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

年轻党员干部将民生关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卫市推行“导师帮带”制度,让经验丰富的干部指导青年党员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金凤区组织53名新录用公务员到政务服务窗口、村居跟岗学习,沉浸式体验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中,青年干部带头推广农机技术(如龙胜县“春耕一线党旗红”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精准帮扶。这种“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服务精神,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四、凝聚共识:民族团结的“青春使者”

宁夏年轻干部主动担当民族团结的推动者。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组织参观红色纪念馆(如南宁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各民族认同感。东兴市税务局设立“双语服务岗”,为京族群众提供税费政策辅导;崇左市推行“南疆石榴红”行动,引导干部扎根边疆。这些举措彰显了青年党员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桥梁作用。

宁夏的实践印证了年轻党员干部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完善“选育管用”机制(如灵武市动态跟踪管理)、强化基层历练、激发创新活力,一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的青春队伍正成为边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未来,需进一步畅通青年干部晋升渠道(如竞争性选聘),优化容错纠错机制,让更多“青春之火”点燃民族地区振兴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