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冯唐《终身成长》,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斯坦福学的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德韦克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一点,你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活在一个叫审判世界的地方。他们脑子里随时随地都有个法官,拿着个小锤子,"在审判自己:我这事儿干得够不够聪明?我这次表现是不是像个赢家?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的核心诉求,是证明自己。要么证明自己是天才,要么证明自己是蠢材。没有中间地带。所以他们特别怕挑战,也特别怕失败。失败就等于证明自己不行,所以他们会回避。
成长型思维的人 活在成长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没有终审判决,只有无穷无尽的下一关。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发展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挑战是 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机会。失败是什么?是告诉自己"这条路不通,换条试试呗"的信号。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第二点,欣赏努力吧,因为努力能让你不断成长。
夸努力,夸过程,夸策略。被肯定行为的孩子,会更愿意重复这些好的行为﹣一努力、专注、尝试、思考。这才是成长的真正动力。别再迷信什么天赋论、天才论。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莫扎特,是音乐神童,他爸逼着他从三四岁就开始高强度训练。他的第一部杰作,也是在他持续创作了十年之后才出现的。
把对聪明的崇拜戒了,学会像欣赏艺术品一样,去欣赏努力本身。那种死磕一个难题的专注,那种为了一个目标反复练习的枯燥,那种失败了爬起来再来的坚韧,这里面有巨大的美感,也有巨大的力量。
第三点,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事业和爱情。
怎么才能把自己从固定型思维,切换到成长型思维呢?德韦克也给了方法, 四步走:
第一步,承认。
第二步,观察。
第三步,给它起个名。比如叫"挑剔鬼"、"审判长"、"玻璃心"。你把它人格化,它就不是你了,你就能跟它拉开距离。
第四步,教育它。
这个过程,需要刻意练习。就像健身,一次两次看不出效果,坚持下去,你的"思维肌肉"就会越来越强壮。
所谓的终身成长,它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思维模式。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没有什么知识、技能、岗位是能保你一辈子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你唯一能依靠的,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你的成长型思维。它意味着你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不给自己设限,永远相信我还可以更好。它让你不那么脆弱,一次打击就把你打趴下。它让你更坚韧,像竹子一样,能弯曲,但不会折断。
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会教你东西,是最好的老师。不要着急证明自己,因为你自己的成长本身比别人的认可更重要。不要那张贴着"牛、聪明、天才"标签的脸,因为为了维护这张脸,你可能要付出放弃整个世界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