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有些笨重的套头式的耳机,这个世界顿时没有声音,只剩下自己的心跳,那不是耳朵听到的,是自己身体的共鸣。点开音乐播放器,整个世界瞬间便被沉闷的声音淹没,将耳朵掩埋。原来,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听过音乐,没有想现在这样宠爱自己的耳膜了。
平日的耳朵里,也是塞着耳机的,只是从来没有真正用时间和心去倾听那些从耳机里流淌出来的乐曲和歌词,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工作时,尽量不被周围的的嘈杂打扰,或者说,是不想去制造嘈杂,打扰别人。音乐是个好东西,即便是大脑并没有记住它们的旋律,也能够将有些浮躁的心渐渐平复,渐渐沉淀,让人投入。所以,音乐是美好的,但更多的时候,它们只是有用的。
如果说,音乐是需要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静静地倾听,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到创作者的心情,那么,没有什么环境能够比得上就像这样静谧的夜晚,独自一人,戴上能够屏蔽到周围一切的耳机,来欣赏音乐,跟着作者来一次新的旅程,从耳到心,从心到心。
什么样的心情,选择什么样的歌,这会给当下的心情一种错觉,让自己觉得这首歌就是为自己而作的,而唱歌的人,便是自己的知己。其实,听歌的人未必能听出歌者的情,而歌者未必能唱出作者的心。陈奕迅唱过很多林夕作词的歌,他好像这样说过:“我不知道这些歌都有怎样的感情,但是我都能好好地唱出来。”而林夕总是将最好的歌交给杨千嬅,因为他知道,只有她才能唱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那些情,那些记忆。而我们,并不都能听出他们唱出什么,更加不知道林夕想要怀念的是什么,我们只是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这些旋律音符之间,假装他们,唱的就是我们自己。
也许,他们唱的就是自己,这也就是作者的精妙,和音乐的美好。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说年少的自己读《挪威的森林》,只是为了去满足那些略带羞涩的荷尔蒙泛滥,那么现在再读这部小说,却能读出那些有些支离破碎的片段里,找到一份纯洁的爱情。因此,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而写歌的人,将自己的故事谱写成了歌,而唱歌的人,将自己的感情演绎出来,而听歌的人,将自己变成了故事的主人公,短暂地,虚假地活在故事里。
音乐总是响起,只是歌声里的人,从来都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