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5
一、主题是什么?解说员声音的高低问题
二、事件是什么?一家三代共9人于蜈支洲岛包车游,三个最小辈坐在了最后一排,我和老公坐在最前排。开车后,司机边开车边讲解。我的焦虑立刻升级,我对着老公说:“三个孩子能否听到讲解呀?”老公的回答是:“听不到也没办法,已经走开了,就这样吧。”我没再说话,但心里有些不爽。
三、即时的反应是什么?我们能否和孩子们换一下,让他们多听听讲解更有意义。
四、此刻身体的感觉如何?有些不爽,有点想挠却挠不着的感觉。
五、内在对话是什么?老公就连这举手之劳的事也懒得动,也懒得再想想办法。也不在意孩子们的成长问题。
六、内在感受是什么?焦虑、埋怨、愤怒、无奈
七、自己内在什么情绪(情绪钩子)被触动?(需要在临在的状态去体验和表达)
1、对无知的焦虑和恐惧。总认为出来玩儿,也是学习的机会,孩子们如果听不到讲解,就等于没有收获,就等于白白浪费时间,也等于浪费钱。旅游一趟,什么也不知道,是要被鄙视的。童年中,靠记忆力好,靠成绩好,赢得了妈妈的关注,赢得了朋友的羡慕,同时也回避了内心深深的恐惧:只要自己不努力,这些都将失去。2、对老公的无奈。只要有益于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他应该和我步调一致,为他们让路,为他们提供方便。可老公有时却选择自己的舒适和方便。
八、发现自己有什么限制性信念?1、对知识的执念。还是潜意识里对无知的恐惧。2、父母就要为孩子的成长让路,适度地委屈自己也是天经地义的。3、我和老公一样,都没有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方便的能力。
九、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是什么?1、我听着费劲,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听不到;2、孩子们这会儿听不到,下车后我也可以讲给他们听;3、孩子们注意了别的景物,是另一种收获;4、老公只是担心安全问题,导游说过这条线路是不允许游客行走和中途下车的;5、看到了自己5号的模式,无意义的焦虑情绪。
十、可调整的回应和选择是什么?1、我直接和司机说希望声音高点,一切就都解决了(司机听到我说坐在最后排的孩子们听不到时,停下车带上了随身扩音器)。2、减少自我投射。对孩子们的希望、对老公的希望,其实都是自我投射,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问问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问问老公的真实想法,是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