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看王献之在成功的环境下成功
古语有云,虎父无犬子。回首我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又岂是“无犬子”这么简单?历史的长河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比比皆是。早在周朝就有姬昌和姬发/姬旦:前两者就是周文武,以两代人灭掉了商,后者是周公旦,一个连孔子都崇拜的圣人。阖闾和夫差:前者是春秋霸主,后者灭掉越,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王翦和王贲:秦国统一六国的大部分疆土都是他们父子打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父亲是一家的顶梁柱,更加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成功,同样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种鞭笞。今天提起王羲之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王献之似乎就没有那么出名了,但是对王献之书法感兴趣的人就能够感觉到,王献之的书法上的建树也不比其父亲王羲之的低。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最高的官做到了中书令,当时的人为了把他和家族的弟王珉进行区分,大家都叫他王大令,与王献之就和他的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他非常喜欢草书和隶书,并且对画画也非常擅长。王献之并不因为在父亲的光环之下感到有压力或者感觉大树下好乘凉,王献之选择的是更加努力,并且有着非常大的理想,后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学习了张芝的书法特点,结合自己的特色,创造出了“破体”,受到了当时非常多的人喜欢。
生所在一个书香门第,并且父亲又是在书法中有着巨大的建树,如果把这个放在如今的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有些说不出的压力。同样的,王献之也有着这样的问题。当时一个名人谢安来到王献之家里做客,酒足饭饱之后,谢安想试探一下王献之的为人,便有意无意的问道:“你和你的父亲都是书法家,那么究竟是你父亲的书法更好呢还是你的书法更好呢?”王献之说:“都好呀!”谢安说:“那你们都是写书法的,你们两个的书法有区别吗?”王献之:“当然存在不同呀”谢安继续问道:“旁人的评价可不是这样的哟?”这时候王献之满怀深度地回答道:“旁人又怎么知道呢。”一句平平无奇的“旁人又怎么知道呢”表明了王献之在父亲的巨大背影之后没有任何畏惧,对自己有些非常大的信心,同时也替自己父亲维护着非常好的形象。
唐太宗当时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也对于整个朝廷对于书法的认可也都是认可王羲之,这就导致了王献之虽然有着自己的风格,也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是他的真迹保存下来的非常少。仅仅只有王献之亲朋好友对其的真迹进行了保存,现在的存世量相比于其父亲王羲之的要少得多,这是我们的遗憾。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也许不被唐太宗的欣赏认可就是王献之的人生遗憾。但是回顾王献之的一生,有着自己的追求,对于父亲的强大背影不屈服,敢于挑战,最终能够做到与父亲达到一致的艺术建树属实难得。王献之没有儿子,但是他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女儿的美好归宿也许就是上天对于这一位不得志的才子最后的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