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总分总结构的写作法。
为什么给大家分享这个总分总结构的写作法呢?因为你会发现总分总结构不仅仅是运用在写作中,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到。
有一次一位书友和我们分享他的一些感悟,他说总分总结构太好用了,那天他领导临时让他做工作总结,他当时有点懵了,后面他想到在训练营学习到的总分总结构,就将总分总结构运用到了工作中。
他先是总结了自己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果,然后分点去阐述自己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最后再总结下他取得的成果,这样一来思路就特别清晰,他说这次的发言自我感觉还不错,我可以看出他分享所带来的喜悦。
那我们在和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其实也能运用到总分总结构。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有些女朋友对他们的男朋友不满其实不会很直接的去表达,而是很委婉的去提醒,那有时候男生可能是一根筋根本不知道你话里有话,你后面又因为他get不到你的点更生气。
其实你直接表达出你的生气,然后分点去说你生气的原因,最后再说说你就是因为这些原因生气的,他可能就会清楚哪里让你不舒服了,就不用猜来猜去。
那在写作上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没有一个主题,想到什么写什么,那别人看你的文章就会不知道你的文章具体在表达什么,而总分总结构写作法就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清晰明了。
百度上总分总的解释:总分总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解析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开头提出论点(开门见山),中间若干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而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等,但不能是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
那我来给大家拆分一下这个总分总结构。
总:开门见山的提出你的论点。
你想和大家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把你的观点总结概括出来。
分:若干分论点。一般分论点大概是3-5个就可以了,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等。
总:结尾总括论点(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
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的题目是:读书是受益无穷的事情。
那这个题目就是我要表达的观点,那“总”这部分我就要去总结阐述我的观点,我要开门见山的去表达读书是受益无穷的事情。
总: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果然不假,因为读书确实能够让我受益无穷。
你会发现我开头直接给读者表达了我的观点:读书是受益无穷的事,那开头这部分我还引用了金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金句给人感觉就可以提升文章的格调,让人觉得很高大上。
那“总”的方面我直接表达了我的观点,那我怎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呢?我是不是要去论证我的观点才能使得这个观点有说服力呢?
那就到了“分”这部分了,从几个分论点去论证我的观点。
前面说到分论点其实他们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等。
那我用并列关系来给你们举个例子。
并列关系:
读书让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通过读书我语文考了90分;
读书让我生活能力提升了,生活中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你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是并列的,没有层层递进,也没有对比,但是都和主题读书获益有密切联系。一般是3-5个分论点,在这里我就简单举两个,大家后面自己可以多去尝试练习。
我们再来说说递进关系,递进关系就是它会有一个逻辑在那里,按一定顺序和关系加深,逐步前进。
比如在学习上,你通过读书提高了自己的成绩,因为不断阅读,考上了重点大学,后面又通过在大学的不断学习,你进了一个非常好的公司,你整个人生都因为你的读书改变了,这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最后是对比关系,对比给读者反差也更具有说服力。
比如一开始不乐意读书,觉得读书无用,后面通过读书改变了你,觉得读书真是获益颇多,这就是对比。
你会发现分论点无论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对比关系,他们都没有离开它的主题:读书是受益无穷的事情。
你会发现很多人写文章写着写着就跑偏了,和你的观点没有联系了,那是因为在写分论点的时候把“总”这部分的观点给丢了。
所以写分论点的时候无论利用哪一种关系去论证,都一定是和你的观点息息相关的,你就是要去论证你的观点的。
再到最后一个“总”的部分,就是对你文章的观点再次重申总结。
总:通过读书,我受益无穷;通过读书,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通过读书,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绚烂多姿。
最后再总结,把你的观点再去阐述一遍,你会发现结尾我用的是排比句式,开头我是引用别人的金句,这样整体上文章就显得很有气势,比单纯的去说给人感觉更好一些。
在写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说一些热点事件,或者是典故等等,都可以通过他们去辅助论证你的观点,然后引入一些名人名言,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一些修辞手法,把文章的格调往上提,就会让人觉得很高大上。
总分总结构是很重要也很常见的写作手法,能够使得文章更清晰明了,更具有逻辑性,而且总分总结构还能运用到生活中,希望这场分享能够对你们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方面都能带来一些收获。
分享结束,谢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