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中国人很擅长继续做他们本就在做的事情,但却难以开展并坚持一项新的活动。这句话我就像在说曾经的我,在擅长的领域如鱼得水,是一种安全感,但反过来想也是一种舒适区。
而在舒适区里呆久了,就越发想去尝试新鲜事物,比如从美术过度到读书,然而,在这两种空间里,我都找到了自己的可能性,而且也如大家一样,正努力去做到。
看完《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我们发现,真正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方法,就是讲它默认为习惯,或将它变成社会习惯的一部分,让它容易做到。这个部分使用的策略,也可以参考《微习惯》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持续性改变的七种武器
武器一:阶梯模型:整合步骤、目标与梦想
人们理性上或许知道自己应该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仍在规划太大的步子。实际上,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短期目标而不是长期梦想。
恰当的做法是,把梦想分解为目标,目标再分解成步骤,把焦点放在小步骤上,一个人便会有更高的成功概率,小的意思是:小而又小,如果目标太大,太远,看不到及时反馈,容易让人气馁而放弃。
比如,我的梦想是将阅读变成像吃饭一样,成为一种习惯。于是我定下一个目标,每年读50本书。但对于曾经不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个目标太大,一旦不能做到每周读一本书,就会很气馁。必经这个时候意志力它也不允许,动力它又如晴雨表。这个时候就要结合昨天说到的《微习惯》
将“每天看书30分钟”转变成“每天读1页书”这样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不过,依旧有很多人认为这已经小到不能称之为目标。
武器二:社交磁力:让他们成为推动自己改变的力量
你想要改变或者坚持什么,可以自己创建社群或者加入一个社群,或者找一个这种圈子和榜样,让自己融入进去,平时和他们多建立联系,你越是积极参与,其社交磁力越强,越有可能实现持久的改变。
武器三:要事为先: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
往往你认为对你重要的事情,你就会坚持下去。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重要的事。当你经常拖延,那是内在认为拖延比自律重要。当一些人经常抽烟,那还是认为当下的及时行乐比健康更重要。
因为人们总是很难为遥远的奖励作出长期改变。但通过一项简单的练习,他们可以改变这一点。比如建立“微习惯”,当做到时,给自己及时奖励。面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
书中有个例子说:比利奶奶长寿的生活秘诀是,要把汽车停在远离目的地的地方,这样就不得不多走几步;还要多爬楼梯,少搭电梯;随时随地多喝些水;最重要的是,永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武器四:极度容易:越简单,越能坚持到底
容易度事人类心理的核心方面,比如:人们会选择并维持容易的友谊。
越简单的事情,人越容易坚持下去,就像给孩子布置任务,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一种很难坚持下去的样子,那么抵触情绪便会随之而来。就像想练习孩子攒零花钱,不要指望孩子上来就是那个自制力很强支配能力很强的孩子。学着帮它把任务变得简单。
武器五:行为在前:行为改变了,意识也会随之改变
只有行为改变了,意识也会随之改变,这是一种心理技巧,你想要实现什么,先用一个小行动开启,大脑会对你过去的行为进行身份认同,为了保持固有形象,它会让你继续做下去。
武器六:极度诱惑,让你无法克制的完成下去
欲罢不能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果人们做某件事感觉到了奖励,就会继续做下去。我们称为坚持一种行为的吸引力。
武器七:反复铭刻:把行为变成习惯,将习惯设为默认
把行为变成习惯把习惯变为默认,反复刺激能让行为变为习惯,铭刻进脑海。可以和其他已经成为习惯的事情进行捆绑,早上穿鞋是一种默认,如果你想要早起跑步,你就可以把这个鞋换成跑鞋,作者把这个行为成为磁力行为。也可以设定闹钟,提醒你坚持惯例。
这七种武器,更适合有效的育儿,你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