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1984》之后,忽然有点被打醒的感觉。但一时之间又觉得有点迷茫。这种迷茫倒不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迷茫,而是觉得前途艰辛,不知道要怎样保持继续往前走的勇气和能力的迷茫。于是买了这本书。虽然实际上的阅读对象应该是十年前的我,但十年后的我现在才第一次读这本书,也算是弥补了一点少年时候的遗憾吧。
全篇很短,花了不过三天里的零碎时间,就把它读完了。
《谈读书》,这一篇放在开头,我以为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也许是父母从小的以身作则,(毕竟妈妈是个很爱阅读的人),还有从小学到高中时长期养成的习惯,尽管大学之后耽于玩乐,毕业之后也一直在奔波折腾些有的没的,我仍旧一直认为读课外书,读“闲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读这一章,我倒没有那么多的醍醐灌顶的彻悟,只有满篇感同身受的赞同。这大概也是我决定重新拾起阅读这一习惯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谈动》和《谈静》这二篇,我想应该放在一起来看。毕竟动静从来不能分开。但《谈动》里,关于人为什么会抑郁,我觉得很有道理。心里想应该给姐姐去看一下,但终究还是没有拿去给她。不过倒是可以摘录下来,以便在未来我自己陷入抑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与《谈十字街头》,我以为又可以归在一起来说。其实我早已超过了中学生的年龄,但这一章仍旧让我有所思有所悟。这两章在我看来,都多少与“思”“行”有关。一个人,当然要思,通过读书学习去思考是必须的,但思考也离不开行动,即实践,即真实生活。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乏对实际生活的接触,那么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学到的东西也是空谈。如果只接触生活,一直在行动,却不思考不学习的话,同样也是不行的,这样的行动往往是鲁莽且没有意义的行动。
在接触了真实生活之后,可能我们会发现生活的本质并不那么美好,围绕我们的有很多虚情假意,虚伪欺骗邪恶不公正等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行动的勇气,作为一个个体,从身边做起,为改变这个世界而努力。也许在当下我们的努力很微小,根本没法立竿见影,但能尽一份力便尽一份力,总不能沉溺于灰暗的环境不做改变。
这一段我真的要惊呼了。因为写着写着,我忽然想起出国读书之前,辞职在家那段时间。我曾经和妈妈,和表姐一起有过这样的探讨。朱光潜先生这段话里的意思,我曾经完完全全的表达过。当时曾经被妈妈笑过天真,年轻,笑了之后,她叹气说“如果你能一直保有这样的想法,那倒是很可贵的”。现在回想,离那个时候也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我的想法确实没有变,但偶尔也会有动摇的时候,觉得社会之大,无论我做什么都没法改变。尤其是进入体制内之后,我更偶尔会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想想,不应该!
《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我仍旧想放在一起来说。虽然我已经不再需要考虑升学和选课的事,但看了这两篇,仍旧有一些想法。其实这两篇,在我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包容。宇宙是多元的,人的思想也是。对于不同的思想和异见,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这种包容倒不是我能简单的“容忍”你的存在,而要能做到真的理解其他思想的内涵。这就需要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和眼见。而渊博的知识和眼见从何而来呢,又回到了朱先生前头叙述的,多学多看多阅读多实践了。
《谈情与理》这篇让我觉得,很少见朱先生这么锋芒毕露的和人辩论,哈哈!很神奇的是,我又一次站在了他这边,我也认为,一切理都离不开情的影响。很多事如果只谈理,完全甩开情,甩开人性,那只有一个原因,此人在聊其他人的事,所以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社会新闻里这样的人太多,以后见到就不再废口舌与他们争论了,不如请他们看看这篇文章来的快一些~
《谈摆脱》其实我觉得这里的摆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放手。很多时候,我都想做到尽善尽美,太过贪婪,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做不好。只不过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只希望未来我能慢慢养成果断的性格吧。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里朱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是他在蒙娜丽莎画像前看一堆美国人看蒙娜丽莎,轩轩嚷嚷而来,惊叹了3分钟,走了。走马观花不过如此。由此他感觉人世浮躁,和几百年前很不一样了。其实在写下这些内容的时候,朱先生大概想不到,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人世更加浮躁,很多人还会羡慕他所处的时代,人心比较沉定吧。看来身处每个时代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对当世有所不满。所以才说要保持本心吧。
《谈人生与我》《无言之美》还是要放在一处来说。朱先生其实并没有说那些艰涩深刻的话,他的话语平实,没有装饰,但确实能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叫无言之美,为什么无言反而更美。无言就好像留白,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而人的想象往往是比现实要美好很多的。对人生的态度上,他能坦然的接受缺憾的存在,认为缺憾也是一种美丽,失败也是一种美丽。如果把缺憾失败都弥补圆满了,反而让人生失去了美感。这种品格让我不得不想到前面的《谈摆脱》,都是我认同但却无法养成的品格。至少目前是无法养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