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以为从小读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闰土”,近来又有机缘读了一遍,似乎有点儿明白它为何叫“故乡”。
作者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协助母亲将老屋卖掉后搬到异地。闰土总向母亲提起“我”,他是“我”儿时的玩伴。闰土的脖子上总戴着一个银圈,小时候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他带着“我”去田里刺猹,在雪地里捕鸟,给“我”讲海边的贝壳,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后来我们被迫分离,“我”急得大哭,他躲起来哭着不肯出门,却还是被他的父亲带走了。他也曾给“我”寄来传说中的贝壳和鸟毛,我们却再不曾相见。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见面了。然而闰土一见面便喊“我”老爷,这使“我”说不出话来。这次相见,“我”更多感到的是闰土的“苦”,他那六个孩子的温饱不好解决。他只是摇头,又是沉默,再默默吸烟。母亲说他苦得像个木偶人,决定把家里用不上的东西尽量送他。
我们离开故乡的那天,闰土来载走家里的草灰去当肥料,大家彼此忙碌,没有谈天的工夫。终于,我们启程出发了,老屋渐渐远去,故乡的山水渐渐远去,那儿时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渐渐模糊。“我”忍不住感叹自己和闰土竟隔绝到了这种地步,感叹自己的展转,感叹闰土的辛苦,感叹后辈不应该像我们这样生活。
当我们离开故乡走向远方,我们在更广阔的世界寻找、仰望、成长。而当我们重新回到故乡,也许那些熟悉的人近在眼前却又活在过往。谁能像小时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的和我们能承受的总无法是等比的。这是生活需要努力的原因。可我们为了什么而努力,我们努力的方式还是不是应该的自己,我们会不会丢掉了最珍贵的东西而只是麻木努力着。如果回忆足够珍贵,我们可不可以为了守护它不要那么“努力”。
我想过去既然如此珍贵,现在和将来必然也有无数珍贵,我们该是为了这些珍贵而努力才是啊。
多少次回乡的路上,我的脑海会提前播放故乡的路,故乡的美食,故乡的人和故乡的情。那是我想要逃离的地方,也是我心心念念会回到的地方。那儿包裹着我童年所有的美好,也隐藏着我成年受过的伤。那儿的每一条路都有一个故事,那儿每个地方的天空都有特定的颜色。每次回去脑容量总是难免会自动选择忽略什么,自动选择保存什么。因为无论我是留下或是离开,我决意将儿时的珍贵打包好藏进心里,让它伴着我寻找一个又一个新的珍贵。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之珍贵,在于他的乐观,始终充满希望,更在于他的心里装着所有人未来的珍贵。
这也便是文章的名字为何不只是叫“闰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