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简书里看到不少文章多在谈论朋友圈里的事。有一方说平时有空没空的刷朋友圈点赞比较浪费时间。近期我也停下来反思了下,减少或者控制停发朋友圈。并对朋友圈里所转发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尽管我发的只是一些文章的分享。并没有因此而关掉朋友圈。也有一方说刷朋友圈有着它的好,比如微商的一些运营方式值得学习。无论哪一方好像多各有各的道理。最近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编辑,我也是盯着人家的平台,人家的排版好好的看,哪种风格比较清新,哪个值得学习的。顿时,我突然觉得有种摇摆不定的逻辑,怎么人家说的都觉得有理。
同时把朋友圈粗略的给回味了下。对于初识微信,我的喜好还在论坛里。论坛以及空间有说说,各大网络也有微博和博客,并不缺少记录文字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整那么多的花头做什么?”当时对朋友圈以及微博这个新事物并不多大热衷。显然已经忘记了,在什么时候注册的?为什么会注册?当初我的手机版本功能并不好,或许当时朋友圈还没有对我个人开放。所以当周围好多朋友多开始使用微信了,我还是念旧的徘徊企鹅的那头遥望你彼端的外头。不明白这个朋友圈的“含义”。至当去年朋友圈开始统计谁是你在微信里的第一个好友是谁,自以为会是某个你最在乎的,最紧张的她或他。结果大出意料的对象是个无关痛痒的她。(隔三差五的晒着本宝宝不好了,或者本宝宝生气了!)她在我朋友圈里持续的形象几乎这些年一直没有好过。虽然长期并不闲聊,也不大会聊天。只是突然间对方会时不时的冒出一些涉及对方私隐的话题:“比如,你不结婚了啊?”或者,你不考虑生小孩了……”或许对方觉得那是在关心你或许也不能说对方不会聊天。自然我也不能反驳:“你复婚了没有?”只是我们聊天的内容并不在一个平台。就犹如,我是个喜欢较真的人,在考试复习的时候,一些同学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要抄袭我的答卷。我反而更喜欢在我原答案上做修改的同学。虽然后者在竞争上会是个强大的对手,但是我喜欢对方的认真在我的认真之上,这也是学习的态度。我也并没有因此删除了上述的同学。朋友圈也是见证了在那个时期,因为学习、考试我们相对走近了些。你需要去认识和包容和自我不一样的人群。
晒的第一条朋友圈是影相,平时对个人肖像看的比较重,也没有这个自信,对晒照这事比较忌讳。就如,你可以和我谈论一些学习上的事,也不要一开篇就去涉及个人私事。如果想说的话,自然会说。但是不想说的事,也不因此而影响她人的生活。当时把朋友圈当成了相册,是因为当时我的朋友圈无外人。有着唯我独尊的感觉。更别提微信群、微信平台公众号,或者做个微商的哪怕是点点的想法多没有。现在有的小年轻,动不动因为前男友或者前女友分手了就把对方的照片在群聊时轻易的给贴出来。这是个很不礼貌的举动,友情提示,对方很不认可的觉得没关系。自然,在对方没有追偿你的侵权责任时,是没有关系。不能因为不爱了,就能随意侵犯了他/她人的肖像权。也不要因为有时候别人多这样做,我也就可以这样做的想法。或者是看到一些和自己的爱好以及三观不同的人群就大发批判、给予否定。个人之见也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你不喜欢的并不代表着人家多是错的,你不认可的也并不代表这她人就得要和你站在同一个平台。
而后来加的也基本上多是身边一些熟悉的亲朋、同学或者是相对熟悉的朋友,然后是同事,或者是一些路人甲。(有的是被逼无奈的情况的时候加的)加后也是打上屏蔽。提到屏蔽,屏蔽仿佛是拉黑,但是情节又低于拉黑。被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屏蔽后还不好意思问对方。这种尴尬的情况可能大多数人多遇到过。把屏蔽的状况分析下。一、对方相对需要有个个人私隐的空间。或者从另一方面上想对方压根就不信任你。也许有另一种状态人家当时是不小心哪里关启了某个键,只不过这种几率相对比较小。二、是因为陌生,陌生是很强的距离,完全没有必要让陌生人看的更多。三、你屏我,我也屏你代表平等。其实,这些多可以理解。平时,我几乎没有这个喜好去主动去加她/他人的微信或者QQ号。排除,有时候是因为有事情,或者在一个共同的群里遇到了久违的同窗或者故友等。有时候涉及到性别或者上下级别,问他人的微信号貌似也不大礼貌。有次破格问了一个交谈了好些年的网友的微信号是多少。当时也没有多大顾虑,因为早期多有联系号码。当时对方直接拒绝了我,抱歉,我的微信号里不加陌生人。虽然被拒绝了,我也并不因此而感到生气,并且挺能理解的。这也是一重尊重,也挺欣赏的每个人应该多有内心的一种坚持。有的网友以我们多是一个星座的加个微信号吧,这个理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虽然并没有加成,这也不代表着这就是她人的过错或者是恶意的行为。我在排斥外界的同时也等于把自己尘封在自我的世界,虽然也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但是每个人多拥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也请允许这个多姿多彩的窗口,我们并不是一个模式的,我们也有给自我自主选择和删除的权利。
或许,我们并不多大在乎他/她人的屏蔽。只是在某一刻翻阅着朋友圈的时候,突然间无法查看其中某个好友的相册了。心中顿时涌起:“是发生什么事了?”,“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让对方生气了。”发生这种状况,一般不吭声,也不好意思问。只有像关系特别好的闺蜜才发会发问。对方回答:“我把所有的人全部都给屏蔽了。”既然做为闺蜜能不理解每个人在每个时期多会有种情绪上的波动期。并不因为人家的一个小情绪就否定了对方的好,也并不能因为人家屏蔽了你,你也对对方关闭了那扇门。自然她也会遇上那个屏蔽了的她。这也不能怪人,谁叫你千,也请准许她人千的时候。闺蜜间的屏蔽就这么一笑了了知。关于同事间的屏蔽,有时候因为工作上的小事而屏蔽了整个部门的。换句话说,其实是多大的事,为了一些小事而排除了全部的人群,或许你有你的自由,同时也显示了一个人的心胸。其实,这些也全不事儿,最在乎,最难受的事,恐怕就是最爱的他/她屏蔽或者拉黑了你。剩下的是一片空白?发楞!怎么也解不开的结。真需要好久好久的时光去化解。
朋友圈里的信息被称为时间的碎片化。其实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早期,我爱好园艺,所以初发的是一些植物图片,只是做一些种植记录。拍一拍,敲打键盘相对也来的方便。爱上美食,也只是对生活做些记录。随着年岁的增长,健忘已经成了不知觉的召唤。若不是做些记录,若干年后还真不记得太多的事。当再次想做道曾经做过的菜肴,又不记得该如何下手的时候,那一刻翻出当时的记录,你会觉得无比美好。自然学习是需要沟通和交流,因此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至于外界的朋友圈怎么看,或者会有另外一种理解,那也是观点、心态不同而已。比如有时候读到一篇个人之见挺不错的帖子,小手轻轻一点触动就转发了。(当时仅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把好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群)而疏忽了对方怎么看。(老板或者家人觉得你作息那么晚?)更离谱的事,有的甚至会找娘亲告状,起诉我作息太晚。其实朋友圈拥有屏蔽功能,谁多清楚。没有被屏蔽掉,其实某时候是对你的信任。自然,这个世界并不是多如你想像的那么单纯。而我们又无权去阻拦和干涉她人更多的想法。
关于点赞,点赞的初衷,是对某种程度的认可。比如,有时候我的好友也会跟我开开玩笑:“你转了我的文字,怎么多不给我点个赞呢?”对人家的原创摄影、文字点个赞,是种认可和鼓励,虽然是精神层面上的。这有何而不可呢!有人会说,这是虚的,是浪费时间。做事前计较得失的太多,不要忘记我们有时候也会因为有麻烦也有麻烦他人的时候。比如你的至亲表侄女表外甥,突然参赛了也是需要朋友投票或者点赞之类的活动。虽然个人是不太看重这种活动。遇到这个时候,你是帮还是不帮,多说不过去。如果你平时在他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多不愿意帮忙,凭什么在自己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人就有义务来帮你。这个帮,还得真诚的帮,认真的帮。虚情假意的反而倒真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一部分朋友挺排斥外界的,比如网络圈,就如朋友圈。出于保护自我是前提,但是过于拘束,包裹的太深,网络也是社会浓缩的一个窗口。无论在哪个平台,线上还是线下,以诚为贵,不以利交友,会有着意料外的惊喜。点赞被应用到商业上是另外一件事。朋友圈里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比如同事的,同学的,虽然间隔挺远的,小学同学的,并且是8百年多没大干系的)有时候看到了,也会做个顺水人情,帮忙点一个。她们为此也收获了心仪的礼物,尽管这些人群中几乎不出现我朋友圈的评论回复中。对于同窗的,大部分同学多是很友好善良的给点上一个。有时候在大清早,刚登陆微信的时候,收到点赞的要求时。这个时候会觉得有点懊恼,一,干扰了工作时间,二,有时候月尾或许已经流量不多。总之对清早的要求来说并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三,平时给予这位朋友的点赞频率已经超高了。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整天点赞,你就不能做点别的事情吗?”对方很委屈的倾诉:“我们在乡下,没什么地方去,现在有了朋友圈,吃好晚饭就刷朋友圈来打发时间。”也是,每个人所在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均不同,我们凭什么就要要求他人和自己同步在一个平台上前行呢?
其实朋友圈,它也没有错。错在我们对它的把握程度。刷不刷,点不点,看不看,完全在于你自己。至于人家晒、炫、你可以选择不看,或者你要正视自己的心态。其实朋友圈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就看你怎么用。使用朋友圈,一是方便沟通。比如工作和学习上的。虽然有人说会不会使用电话吗?但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可能直接把工作任务布置就直接发布在微信群里呢。朋友圈里也有各类大咖,我们也可以看看他们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为榜样!有的网友也会在第一时间里和我分享一些信息。比如羊毛、比如理财。比如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对一些app使用后的看法。
发不发朋友圈,个人之见:只要不影响社会和他人,不触犯国家利益,不触犯国家律法之类事。它就是个个人喜好,和我们爱好在简书上码文是一个理。同时,我们也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他人多来创作是一个理。就如我的朋友喜欢诗歌,而我过去却喜欢长篇,她会因为长篇而觉得头疼。而我又不擅长诗歌,我可以尝试着去学习和改变,但是我也得有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