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父母心目中的最高学府非清华北大所属了。但每年全国高考生那么多,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又有多少人呢?
《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这本书主要着眼清华大学的110年历史,并对话11位清华名师的个人成长以及研究经历去记录清华大学的育人精神。
本书采访的11位清华人主要有:邱勇、杨振宁、丘成桐、姚期智、常沙娜、薛澜、陈来、阎学通、胡显章、戴琼海和白重恩。每一位都是重量级大师。今天,我们就站在这些大师的肩膀上去学习我们普通人也能学到的一些东西,圆圆我们的名校梦。
邱勇:“2018年,我们开设了一门本科生必修课,叫‘写作与沟通’课。‘写作与沟通’课要求学生要有大量的阅读,开展小班讨论,进行写作实践,除了培养写作与沟通能力外,更要强化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作与沟通能力真的太重要了,不管是任何人,都需要有向别人推销自己的能力。而沟通则无处不在,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像清华大学重视写作与沟通能力一样去对待,相信我们坚持下去会有所改变。
杨振宁:“人必须流动、有压力,要流动起来。”“不是因为成功的人比不成功的聪明多少,也不是因为成功的比不成功的更努力多少,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原因:有人走进了正确的方向,有人走进了‘穷途末路’,走进穷途末路的,费了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果。”
——选择的方向有时比天赋还要重要。有压力才有动力。
丘成桐:“因为一个人的志向,一个人的所有的想法都跟人文修养有关。”
——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你会发现你的志向是光明有未来的,你的眼光会是面向更远的方向的。
姚期智:“有人认为,中国学生都很用功,知识水平也很不错,但创造力好像不如别人,我觉得这种说法完全不对,因为我在世界上见过一些最优秀的学生,我们中国学生的创造力绝不比别人差。”
——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其实,看看我们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我们要对自己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要有民族自信,要多夸夸自己,永远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却看不见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