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项目概述
2.市场分析
--2.1目标市场&规模
--2.2市场特征&趋势
3.用户分析
--3.1目标用户
--3.2需求分析
--3.3用户故事
4.竞品分析
--4.1竞品选取
--4.2竞品基本信息
--4.3竞品核心功能对比
--4.4结论
5.功能需求描述
--5.1功能结构图
--5.2产品结构图
6.产品定位
--6.1产品目标
--6.2产品愿景
--6.3产品价值观
--6.4商业模式画布
7.发展路线
--7.1SWOT分析
--7.2迭代路线
1.项目概述
2016年是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年,除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常见玩法,“共享技能”,或者说“技能交换”,也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被搬上了台面,一时间一片热闹。这其中包括以虚拟货币为媒介、鼓励技能交换的“技能银行”,以社交为导向、倡导真实线下关系的“秀觅”,主张“行家指路,少走弯路”的“在行”,还有一系列如“技能街”“约约”等名不见经传的应用。两年过去了,当年“伪需求”“理想主义产品”的预言成了现实,那些初衷美好的产品要么已经停止运营,要么改做垂直市场、用户寥寥。突出重围的是专做知识内容分享的知乎、得到一类产品。在坚持“线上约课线下授课”模式的产品中,只有定位中高端人群的“在行”情况还算良好,但比起“在行”官网声称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恐怕更适合用来描述“在行”。难道,“技能银行”类产品真的没有生存空间吗?
引用一段关于技能银行的描述。“用户可以用‘线上发布课程,线下一对一面授教课’的方式去赚取‘课币’,然后可以用自己挣来的‘课币’去学习技能银行平台上别人开设的课程,人人都可以成为‘技客’”。在发展过程中,技能银行的这种模式受到了很多“文艺”“有情怀”用户的喜爱,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会是一个可行的小众产品,那技能银行为什么火不起来甚至最终黯淡收场呢,知乎上主要分为以下两个观点:
1.线下授课太不方便。同城+有技能两层筛选之下,符合条件的用户很少。
2.产品可行性有问题。经验、直觉等隐性因素导致很多技能难以授课。
我的观点在于:技能银行在早期选错了目标市场。
《跨越鸿沟》一书认为市场的定义应满足几个条件:
1.拥有一组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顾客
2.拥有一系列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3.市场中的顾客普遍具有某种需求
4.在决定是否购买时,市场中的顾客之间需要互相参考(这一点决定了市场可以被地域、行业、目标人群等因素区分)
该书认为,高科技企业在营销初期应瞄准一个细分市场,形成口碑效应;成功占领细分市场后,再向其他市场进军。如技能银行创始人所说,技能银行切的是“基于技能的社交服务平台”,“基于技能”代表内容,“社交服务平台”代表社交。无论是内容还是社交类产品,在启动初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素材积累,以形成正反馈效应,如果用户进来后发现身边用的人寥寥无几,自然也没有使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技能银行正是因为没有瞄准合适的细分市场,掉入了早期发展的“鸿沟”中。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准备重新打造一款“技能银行”类应用,并选取相对更有情怀、社交需求更强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目标用户。前期主要采用邀请社团入驻的模式,先在自己的学校精细化运营,如果情况良好,再效仿Facebook慢慢推广到天津其他大学以至全国高校;如果反响一般的话就做好复盘权当长经验了。
带有理想色彩的产品不应被嘲笑,我们也相信“在行”不应是知识技能共享领域的终局。
2.市场分析
2.1目标市场&规模
目标市场为全国大学生市场,以社交驱动的知识共享平台作为切入点。
2018年全国大学生总数在3000万人以上,大四学生由于面临就业考研问题,不予考虑,大一至大三学生总数仍在两千万以上。
2.2市场特征&趋势
目标人群普遍年轻
随着第一批00后的成年,大学校园的主体正在从95后过渡到00后。产品的玩法也应与时俱进,符合年轻人的潮流取向。
社交兴趣与娱乐诉求突出
根据骑鹅用户研究院与腾讯网产品研究中心共同出品的一份报告,可以看出95后社交行为有以下特点:
很多社交产品打着“专为95后而做”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少95后在用;此外,95后的年轻人对于社交产品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人均手机社交应用在3个以上。除了沟通交流外,95后使用社交产品在娱乐消遣、讨论兴趣话题、拓展交际圈的诉求突出,喜欢趣味、个性化的互动形式,追求“志同道合”。
对于陌生人社交,95后也表现出了更强的接受性。对于陌生人社交产品的诉求集中在“注重精神匹配,寻求志同道合”的点上。
注重表达自我
从抖音的火爆程度就可侧面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对自我表现、寻求认可的需求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这也与他们作为移动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宏观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关;95后乐于表达自己,相对于95前,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原创的频率更高,更注重分享行为。
3.用户分析
3.1目标用户
18-25岁的在校大学生:业余时间充足,精力充沛且生活压力较小
兴趣爱好丰富,热爱生活
乐于交友,喜欢新奇场景体验
3.2需求分析
3.2.1学习方
基本层次:
想学习技能但没钱没大段时间
不好意思找熟人学,觉得突兀
发现、拓展兴趣
网上课程不能随时答疑,一对一又太贵
高级层次:
主观感觉没有虚度时间、充实了自我,安全感需求
展现自己热爱生活的一面、扩大人脉,社会认同与社交需求
得到技能,价值感与自我实现需求
3.2.1授课方
基本层次:
徒有一技之长却无从施展
教学相长,提升自己
打发时间
以免费体验手段为收费课程引流
高级层次:
带有不确定性的授课对象,社交需求
通过授课形式进行自我表现,得到尊重的需求
展示自我技能,社会认同与社交需求
3.3用户故事
同学A想学吉他,好在毕业晚会上表演一个节目,但出于不好意思,容易被误解等多种原因不好意思找身边会吉他的同学,用在线视频自学又觉得效果不好坚持不下来,最后只得暂时放下这个念头。后来在我们平台上找到了愿意教这项技能的同学B,两人约定时间地点后,度过了充实的一上午,还加了微信。不但满足了各自的需求,还认识了新的朋友。
周末到了,大一的同学C不知道做点什么,想出去玩又没人陪,想学习又没有心情,于是点开了我们的app,发现一门叫“一起逛街”的课程,出于好奇就和开课人聊了聊,发现对方也是和自己一样的处境,于是一拍即合,两人一起在滨江道逛了一上午,AA了午饭,度过了一个有意思的周末。
4.竞品分析
作为一款概念产品,竞品分析的目的更多在于了解市面上已有相关产品的发展情况,确认产品的优势及前期运营策略,故选择目标人群、盈利模式、数据表现、主要功能几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4.1竞品选取
解决同样需求的同类产品:技能银行、社团
解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网易云课堂、Finger
解决不同需求的同类产品:超级课程表
不同层次需求的不同产品:豆瓣
选取竞品时采用以上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最终在各个维度内各自选择了一款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4.2竞品基本信息
小结:
1.目标人群方面,除了标榜“大学生必备APP”、直指大学生群体的超级课程表以及校园中特有的社团外,其他应用都选择按照产品目标划分目标人群以更好地实现产品目标。
2.盈利模式方面,网易云课堂和Finger拥有自营的收费课程,同时向平台内的B端课程提供者收取服务费、佣金;超级课程表的盈利情况之前饱受诟病(不盈利),但调研中发现其最近有了增加“第二大学”模块(收费视频课程)作为新的盈利方向尝试;豆瓣的盈利模式也不明朗,其中广告费和影院票抽成不再多说,豆瓣市集一方面出售豆瓣的IP周边(日历、笔记本等),一方面就是“豆瓣时间”——一种内容付费产品,具体包括收费音、视频,文章等。
4.3竞品核心功能对比
小结:
1.除专业与学习属性较强的网易云课堂与Finger没有社交聊天模块,其他几款应用均包含一定的社交功能,目的各有不同,如技能银行的聊天功能更多是为方便前期课程内容的一些沟通以及时间地点的协调,而超级课程表就有较强的“交友”倾向,豆瓣则偏向为用户建立圈子,将价值观相近的用户连接起来。但说到底,社交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加用户粘性。
2.表格中提到的UGC主要指与本应用相关的内容,如技能银行的技能、网易云的课程、豆瓣的点评等。除超级课程表外,其他几款应用均比较重视UGC,尤其是内容驱动的技能银行与豆瓣。
3.社区以及用户动态的feed流也是为增加用户粘性而存在,仅从数据表现(用户活跃度、帖数等)来看,超级课程表与豆瓣做的较好,当然这也与APP的体量直接关联。
4.第三方入驻与UGC有重叠之处(B端同样属于用户范畴),但因各应用情况不同所以还是单独把它归成一栏,大家明白我在说什么就好
4.4结论
1.在目标人群方面,我们选择大学生的细分市场,这一方面与产品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O2O的成本与缺陷问题。
2.由于目标人群与产品形态(知识共享),盈利模式将是一个无法避开的难题,目前考虑在用户数量稳定后引入B端(培训机构等)盈利。
3.社交应该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与豆瓣“连接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的标语有相似之处。
4.在理想的情况下,用户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将会按照内容形成“社区”,这个“社区”与校园中的社团高度类似,不过将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与流动性。或许与社团合作会是一个可行的运营方向。
5.功能需求描述
5.1功能结构图
产品功能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5.2产品结构图
对功能结构图进行细化以及加入信息模块后得到产品结构图:
注:
1.图中划分粒度比较大,仅展示产品V0.5大致结构。
2.将订单状态集成到消息模块中的想法参考了闲鱼,目标是使用户使用流程更顺畅。
3.社区模块考虑积累一定用户后启动,目前仍在需求细化阶段。
6.产品定位
6.1产品目标
让广大大学生们不花钱也能从身边学到感兴趣的技能。
6.2产品愿景
产品能健康的发展,并能在全国校园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6.3产品价值观
鼓励用户开设课程,不管是小众技能或是生活锦囊。生活因分享更有意义。
鼓励用户在产品外进行健康地交流。连接合适的人比学到技能本身更有意义。
6.4商业模式画布
7.发展路线
7.1SWOT分析
7.2迭代路线
这部分从产品本身与运营两方面进行规划,由于笔者经验不足,希望看官能多提意见,感谢。
V0.5:
除社区外所有基本模块上线
首先在天大冷启动,小范围发布试错;尝试向部分社团介绍产品并尽量将之转化为用户
V1.0:
线社区模块
持续进行用户与内容运营,通过成就、排行等手段鼓励用户分享,积累口碑与人气。
V2.0:
构建用户技能图谱,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课程(和人?);开放全国校园用户注册。
通过在大学生群体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号如“中华学联”等进行推广;在校园内招募“合伙人”形式的代言者
V3.0:
建立用户社交图谱并于用户技能图谱相关联,优化个性化推荐算法。
做好用户维护,同时向第三方教育机构推广产品,寻找优质且有意向入驻平台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