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难点,虽然课前有各种预想,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想。
1、制造认知冲突,感受“退位”的必要性。
学生的认知基础是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为此,新课开始我用36-5=()的算式和小棒图做新旧知识的链接,让学生结合小棒图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生总结,在作减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在此认知的基础上,我出示例题:36-8=()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6减8不够减,怎么办?”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探究的欲望,“退位”减应该怎么做。
2、动手操作,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掌握算法的基础是理解算理,只有真正理解了算理,才能明白算法,并从心里接受这种算法。为此,我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或者画一画的方法,围绕当个位不够减时,我们该怎么办?动手摆或者借助小棒说理。三分钟后集体汇报交流。我在巡视中发现了至少5种方法。
3、 师生互动,明晰算理
师生互动的环节最能体现一位老师的智慧,选取什么样的汇报材料,用什么样的顺序让孩子进行汇报,考验一位老师有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困惑放在第一位,老师追求的是真正的课堂,还是顺利的课堂。在此理念的引领下,我是这样采取汇报的。
邱果第一个汇报,她说:“当6-8,个位不够减时,我想的方法是用8-6=2,所以36-8=32。”她汇报完,张盛哲和几位同学热烈鼓掌,我知道,用这种方法的同学应该不在少数,于是我请邱果同学和我演一演,我有36根小棒,请她来向我借走8根,他问我要时,我告诉他,我的6根不够借,要不你先拿出来8根吧,我请他给我时,他面露难色,告诉我,他没有。我顺势问学生,没有怎么能借呢?“不能”,那你为什么用8去减6呢,他不好意思的说,不能这样。
学生出现的认知错误,是我们了解学生想法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一定要敢于暴漏,不能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而忽略这种错误资源,要不然,他会成为这些同学永远的疑问。
第二个汇报的同学是朱浩东,他的方法是:“当6-8不够减时,我就分两次减,第一次先用36-6=30,本来该减8,我才减了6个,所以需要用30-2=28,这样就用两次把要减掉的8个减完,在他的讲述中,我用大屏幕出示小棒图,最后我们一起抽象出计算的过程,“先算36-6=30,再算30-2=28.”
在老师和同学们对这种方法的肯定中,张崇林同学不停的示意我,要发言,我请了他,他说:“其实刚才朱浩东是减两次,我觉得没有我的方便,我是先从三捆中拿出一捆,也就是10根去减8等于2,在用剩下的两捆加2,在加6等于28就行了。
在小棒图的演示下,有部分同学能明白他的意思,我顺势引导,看来如果个位不够减,我们其实是可以拿一捆拆开再减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刘昱瑞举起了手,他说:“当我们发现个位不够减时,我们是可以把整捆的拿出一捆,和6根合在一起就是16根,这样我们就可以用16-8=8,因为还有2捆没有计算,所以,就用20+8=28。
结合小棒图,我带领学生梳理,刚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刚才刘昱瑞说,我们可以打开一个整捆的,就是10根和6根合起来是16根,第一步用16-8=8,第二步,20+8=28.
在打开一捆的思路引领下,有部分孩子理解了算理,他们开动脑筋又发现了不同的算法。
时间关系,这节课没有来得及总结整理,但这节原生态的课让我反思,我们怎样让学习真正发生?
从36-5,已有知识的个位够减,引出36-8,个位不够减的认知冲突,第一种方法的展示,8-6行不通,让学生感受到 “退位”的必要性,小棒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打开一捆小棒再减,就可以解决不够减的问题,整捆的一打开,学生的思维也打开了,产生了多样的计算方法。
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无论我们准备的教学过程是什么,我们都要以生为本,我们要从他们的认知出发,本节课出现的8-6是我没有预测到的情况,但,当这种错误资源出现时,我及时发现了,演一演让孩子们知道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退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的出现让我这节课没有按时完成,但我觉得这就是这节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罗明亮老师在“名师之道”总结大会上说:“我们搞数学的,每天都要上数学课,你让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我们要上的是真课,我们要基于学生真实的问题去解决,因为教学教学,自然是为学而教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尝试暴漏孩子的已知,给他机会暴漏,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当然,需要我们在课堂中留白,等待,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
暴漏了问题,我们该牵着孩子走,领着孩子走,推着孩子走,还是给孩子指一个方向让他去找寻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答案呢,我想只要我们本着“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的课堂就会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