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孩子不愿意听从家长的安排,做一些大人们认为的“不听话”的事情。俗话说的好,“解铃还是系铃人”,父母不要再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从自身做起,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才能最终赢得孩子的心,才能把亲子关系调节好。
接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孩子的学习。
不久前,有一个国际性权威机构针对全球家庭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国家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学习,特别是中国父母,更是把学习看成是孩子头等大事来看。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首先,很多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强加给孩子,他们总是抱着“我当年就是不好好学习,现在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超过我,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其次,与父母的攀比心理有关。不少父母觉得,我的孩子一定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如果差了,就特别没面子。于是,不少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各种辅导班包围着,看似充实的背后却是孩子的疲惫和家长无处安放的“攀比心”。
然而,随着中国父母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加剧,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夫妻、亲子、隔代的矛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变得不爱学习了呢?
01
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导致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是多重的,除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业压力日益加大之外,主要诱因其实是来自家长。这一点,可能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那么,今天我们不妨结合上一篇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
原因一 ,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好像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不关心。
似乎家长们和孩子谈论任何问题,都可以神奇地和“学习”扯上关系。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在我爸妈心里,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学习,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如果再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点。
第一点,父母过度唠叨,试图控制孩子,导致孩子厌烦学习。
凡是家里有上学的孩子的家长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每天从一睁眼开始,就自然而然地开启了“唠叨”的模式:“赶紧起床了!上学要迟到了!”“赶紧吃饭,磨磨唧唧的,那么多作业你想写到半夜吗?”“你学习的效率太低了,快点,再快点!”也许,作为家长是由衷地担心孩子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的效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关心的话语最后留给他们的记忆就是“快点,学习!再快点,学习!”等隐形的“暴力”催促。
换做是任何人,可能都无法接受这种简单粗暴的督促,而且还有一些父母还总是打着“学习”的旗号,强制孩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这种以爱和关心的名义,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大人的反感,久而久之,只要一提学习,孩子就提不起任何兴趣了。
第二点,父母总是带给孩子一种被俯视的感觉,导致他们不自信。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面临学习的困惑,即便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是如此。这个时候,父母们总是抱着帮助孩子的想法,但是严苛和斥责的言行会让孩子有种被俯视、不尊重的感觉,严重挫伤孩子学习的自信和积极性。比如,家长会以激将法刺激孩子努力学习,“你这么才考这点分啊?谁谁谁都比你考得好。”或者,拼命地给孩子增加课外题,“你没考好,就是练习题做的太少,赶紧补补吧。你看人家谁谁谁,都比你强等等。”
其实,也许孩子已经尽力了,却因为一次考试失误招来父母的“冷嘲热讽”,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对学习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或者孩子因为日复一日听到这样的话,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肯定都无法学好,由此自暴自弃。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监督孩子,总觉得孩子小,自觉性差,但殊不知,在“被监控”的状态下学习,孩子满脑子只有“应付”两个字,在心里极度不爽的状态线下,根本没有办法对学习投入兴趣。
最后一点,就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我们在生活中还经常看到,考试之前,有很多父母甚至比孩子还焦虑。孩子学习的时候,不是一会儿问问要不要喝水,就是一会儿问问要不要吃东西,殊不知,这种“过度地”关注,反而会让孩子明显感受到父母的焦虑,于是,他们也跟着焦虑起来。而这种焦虑,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焦虑的情绪还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处理问题的态度产生影响。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学习只不过是孩子成长阶段要经历的一件事情而已,但是今后他的人生还会面临比学习更辛苦和繁琐的事情,一旦焦虑的情绪陪伴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那么今后他们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也会被焦虑情绪所包围,那么影响将是更深远的。
原因二,父母过于忽视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故意不好好学习,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孩子不爱学习,除了上面第一个原因中提到的父母给予孩子太多学习压力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孩子关注较少,从而导致这部分孩子故意不好好学习,以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
其实孩子自从上学以后,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每天孩子上学,父母上班,所有人都遵循着早出晚归的生活规律,唯一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可能就是晚餐的时间。而晚餐后,大家又各自忙碌起来,父母做家务,而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一切,对于大人来说,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情感需求很强烈的孩子来说,他们渴望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而不仅仅只是“关心学习”。
一旦这种被关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些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你们大人不就只关心学习吗?那我就偏不好好学习,这样你们就可以多关心关心我了。”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爱学习的倾向,父母一定要仔细观察,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
02
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知道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成绩,而是重在收获。
“这次考了多少分啊?”这句话可能是很多父母最爱问孩子的一句话,甚至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见到孩子,头几句话也离不开这个话题。其实,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个误区:“我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
恰恰相反,成绩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父母们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认识。无论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认识到学习更应该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比如学习历史,了解了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学习语文,提高了文学素养和行文造句的能力;学习美术,增加了对线条和色彩的鉴赏能力等等。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还可以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学习到一些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新技能等等,这种因学习而收获的满足感远远高于成绩本身的意义。
其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来做,甚至可以为了学习什么家务劳动都不用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学习都那么辛苦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干家务呢?”实则不然。参与家务劳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够调节学习的紧张情绪。当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孩子能够暂时放下学习的压力,同时是有机会和父母在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也是孩子回归家庭,找到归属感的方式。
如果父母只让孩子学习,或者只在乎学习,并没有看到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好处,那么孩子就会找不到自己在家庭成员中的位置,他(她)会觉得,“难道我是为了学习而生的吗?”其实,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句肯定,如果孩子参与了劳动,只需要说声“谢谢”就足够了,注意,这里不是表扬。因为表扬一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孩子是不愿意做人际关系中的“低位”的那个人。亲子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所以,说一句“谢谢”比说“你真棒”更能够鼓励孩子。
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即便孩子正处于中考或高考,也一定不要享受特殊待遇,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学习之外参与一些家庭劳动也是不错的“解压”方式。
最后,父母和孩子都要意识到,成绩并不能够决定未来。
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点外,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学习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未来,学习只是他人生成长阶段一个必经的过程,未来要想真正成材还需要积累很多方面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向和职业,舞蹈家、歌唱家、艺术家……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都可以自力更生,成为有用之才。所以,父母要放下“学习是唯一出路”的错误思想,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信任,说不定反而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人生还很长,父母要把培养孩子的眼光放长远一些。比如,除了学习之外,还应该
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尽管学习的竞争很激烈,但是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同学并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相互陪伴成长的小伙伴,无论哪个朋友有困难,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只会学习只知道为自己着想的自私的人。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主要讨论了父母们都比较在意的另一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其实,父母对于孩子教育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学习只不过是孩子成年某个阶段比较重要的事情,但过了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的人生难题等着他们去挑战。所以,在现阶段,要理性冷静地看待学习,通过学习让孩子掌握更多生存的技能和本能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