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校四位老师在异地异校展示了四节复习课,我没有完整地去听完任何一节课,仅仅看到了四位老师每一堂课的一个小片段,却让我看到了我校教师在历经两年的课堂改进行动中的变化,感觉让人振奋!
每位老师给我的感觉与我观察到的现象是:镇定自如,娓娓道来,用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亲切平等地走进学生,弯着腰、侧着身、微笑着,倾听、追问、交流,耐心等待学生的表达,等待学生的补充与评价;努力让学生的学习可见、思维可见,学生或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解,或小组之间热烈地讨论交流,或在自己的座位上陈述几见;学生不仅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重视利用学习单这一学习工具,落实到笔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语文、数学、物理与地理,四个学科都注重思维对话活动与评价的设计,尤其都有思维迁移这一环节,拓展知识的边界,设置具体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
地理课结束后,我随机采访了身边两个学生,问他们这节课的特点和感受。他们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老师很温和,一句是老师关注学生的感受。温和指的是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第二句话却道出了这堂课的本质特点,老师是在“以学定教”,是依据学情在组织自己的教学,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来控制课堂,这是生成的课堂。这就是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慢慢的,课堂生态就会有变化。
而不少老师的复习课是这样上的,首先快速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然后发放试卷做题,最后一道题一道题逐一讲解。问其理由,说怕完不成任务。在研讨时,我们分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开始看似很慢,在等待问题的慢慢解决,等待每一个学生的表达,其实这是在打基础,教学生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养成了思维的习惯,以后的内容自然就会快一些。这就要有一个观点,要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起码按学期为一整体,进行课程的整合,实现课程教材的师本化,甚至是生本化。
还有的老师总在提问,学生就是不积极主动表现、就是不愿意回答问题、就是不想合作怎么办?我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里找,原因自然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其思维停留在自己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自己要讲多少答案、自己要完成多少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真实状况,也就是没有建立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基础之上这一观念上来,其课堂行为自然是教师主宰下的课堂。
当然,多年的教学方式不好短时间内一一解决,但是,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课程理念与考试改革政策也与过去不同了,甚至周边的环境、社会、世界都变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更与以前大不相同,但老师的课堂却没有变,或变化缓慢,这就不适应当下教育了。
课堂变,教育才变。老师们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改善好自己的课堂,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的高效能老师,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