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120条最近这段时间和将来一个月做的事情,写的时候是发散性,脑袋里蹦出什么就记录下来,大概写了1个多小时,写完后,进行第一次粗略的分类时,才发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差不多,这些事情就构成了我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就成就了这样的我。
这是我第二次做分类,第一次是在年初“向组织揩油的”课程里,老师特意交代了不要套用以前的分类说明,重新做了后,我能理解他的用意,过了大半年,确实会有挺多变化。用MECE原则分类后,我的一级分类跟年初的差不多,但是二级分类就变化比较多了,尤其是素质和兴趣类,素质是一直比较有疑问的部分,因为有些“重复”问题,例如自我管理的学习我觉得既可以作为素质方面又可以作为兴趣类,经过琢磨,最后决定放在素质类别了。看理财资讯是应该在财富类还是应该在素质类,我也很犹豫,最后我决定放在生活的娱乐里,因为后来我觉得素质里的学习仅仅限于系统的学习和精品阅读,这种碎片化的获取资讯活动就都当作消遣类阅读吧。至于兴趣类,由于上堂课关于“兴趣”的学习刷新了我的认知,我删减了一些只停留于愿望但其实一直没有去花时间的项目,而一些以前当作素质的类别现在也调整到兴趣这里了。
做分类的好处在于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现状,我们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并希望自己在朝向这个理想的路上努力,梳理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就如一面镜子,真实的映照出自己的现状,让你认清现状与理想的差距有多少。第二次梳理我感觉比第一次更接地气了,这说明在这期间,还是有成长的,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