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年级,诺诺在某一天突然就对“兴趣班”产生了兴趣,并且强烈要求要报一个绘画班。
绘画班是午托的托管中心和另一个艺术中心的老师合作办的,就在校门口的一个小区里,4点放学,5点开始上课,到6点半下课,中间间隔的一个小时刚好供诺诺完成学校的作业。
基于孩子自己意愿,又能方便家长接送,每天负责接送诺诺的爸爸更是举双手赞成,体验课一结束就立马缴费报名了。
从此,每周二就是全家最轻松的一天了。吃晚饭全家还能来一个消失很久的散步,我们不再需要看着时间紧锣密鼓地安排作业、洗澡、读书等活动,于是有了更多耐心与孩子漫无边际地聊天。
有一次诺诺画了《垂竹蟋蟀》,竹叶虽然一般般,蟋蟀却非常灵动、传神,我喜欢的不得了。于是感叹,“其实妈妈也很想去学画画,妈妈很喜欢各种色彩的搭配,也喜欢设计。”
“妈妈,那你小的时候怎么没有去学画画呀,不然你现在就会画任何东西了。”诺诺对爸爸妈妈的小时候一直非常好奇。
“妈妈小的时候,画画的纸和笔都没有,也没有美术课。妈妈也是这几年才发现,其实我很喜欢画画,可能喜欢的不是你的这种,可能是水彩或者铅笔画。”
“那妈妈,你想去报水彩画的班或者铅笔画的班吗?我也想和你一起去。”
嗯,自己报一个绘画班,然后让孩子在旁边玩,这本来就是我计划很久的事呀。
“妈妈,你上次说有一种剪纸,还是雕刻什么的,能在一张a4纸上做出孔雀开屏来,我也想学那个,我剪纸剪得很好的!”诺诺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清醒的孩子,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评价。
“是的,你剪纸比妈妈剪得好多了,这个也可以去学,等妈妈找到合适的老师。”
“可是妈妈,我觉得我也喜欢陶塑,也喜欢羽毛球,也喜欢跑步,可能还有很多兴趣班是你都不知道的,以后知道了说不定我也会很喜欢呢。我学不过来怎么办?有人能学会所有这些吗?”诺诺有点担忧。
作为第一个孩子的诺诺,承接了新手妈妈的焦虑,也会时不时为“可能发生之事”担忧,和妹妹的“没心没肺”完全不一样。
“喜欢很多东西是很好的,是和言言那样只喜欢看书讲故事不一样的好。妈妈认识一个朋友,就把她自己喜欢的所有东西都学会了哦,而且学得很好。”
孩子在对自己作为人类个体的能力(这与自身能力不完全一样)与未知有所怀疑时,需要一个现实中的同类个体作为榜样。虽然妈妈暂时没有成为这样的榜样,也感恩认识了这样的人,可以展示给孩子。
“妈妈,那你的朋友都喜欢什么呀?”
“她喜欢很多,只要发现自己喜欢一样东西,她就会马上去学,她会做茶,会弹琴,会做香水,做衣服,画画,写毛笔字,游泳,瑜伽,插花,烘焙,文章也写得很好噢,这还是妈妈知道的,还有妈妈不知道的,而且她也还年轻,还在继续学习别的呢。”
“哇,我知道她是谁了,她就是住在xx小区那个阿姨,你带我去过的,我们还买了她做的衣服。她真的好厉害啊!就像你一样,你不是也会很多吗?”诺诺一边惊叹,一边“拍马屁”。
每个小孩心中,妈妈都是头戴金冠,闪着金光的“神级人物”吧。不管什么样的妈妈,孩子都会本能地给予欣赏、崇拜,并且毫不吝啬。我常常想,如果我们成人,也能如孩子对妈妈那样去欣赏我们结缘的每个人,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很不一样。
“是的,妈妈也会很多,你不是也会很多了吗?你看,你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时候,小小的,不会说话不会动。”
“那我那个时候会什么呀,呼吸吗?”我说话的声调取悦了诺诺,她立即趁着停顿,见缝插针地接上话,然后咯咯笑个不停。
“对,你那个时候会呼吸,会吃nene,会拉粑粑尿尿,还会蹭脑袋,把后脑勺的头发蹭的光光的,还会哭,像小猫一样很温柔的哭,和妹妹不一样,妹妹是嚎啕大哭。”
“可是我现在长大了,我学会很多东西了。”听我有些散漫的说话,诺诺有点着急了。
我心里窃喜,为娘的就是要把你往这条道上引呀,让你知道作为人类个体的榜样代表(妈妈的朋友)可以把喜欢的都学会,也要让你自己得出“我也能学会”的结论,而不是妈妈简单地告诉你一句“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之类的经验之谈。
任何人,哪怕是妈妈,告诉孩子一句“你能行”,即使语气再铿锵有力,眼神再肯定无比,都比不过孩子心里自己得出三个字“我能行”。别人告诉,就像是剪了一根枝叶嫁接过来,可以开花结果,甚至长成硕果累累的果树,却无法长成参天大树。而自己心里的种子,却可以生根发芽,生生不息,直至一树成林。
“对哦,诺诺已经不是小婴儿了,7岁了,学会了好多能力呢,我们来想想,都有什么呀?”
“我会轮滑、打羽毛球、骑单车,还会下象棋、画画、做手工,妈妈,外婆以前说我剪的花比她剪的还好呢!”诺诺开始兴奋起来,整个人的能量都被调动,双眼炯炯有神。
“是呀,打羽毛球、轮滑都比妈妈还好,画画也是,比爸爸妈妈都好呢!宝贝,你还学会了说话、走路、吃饭哪,你把它们给忘了。”
“说话走路吃饭也算吗?”诺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当然算呀,这些可是最重要的能力,这是我们自己照顾自己的基础呀!”
“那我还会自己穿衣服、自己睡觉、自己洗头洗澡,还能帮妹妹洗,还会帮妈妈做家务,收衣服抹地板什么的。”
“是的,这些都是你学会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妈妈,姐姐还会讲故事和笑话,还会爬树,还会抱着我走。”一直在附近晃悠的言言,终于插上话了。
我一把抱起来,亲了亲,“是呀,姐姐学会了很多很多了,有些学得比爸爸妈妈还好,还有我的小妞妞,也学会很多了呀。”
然后,母女三人一起就地坐下,我一手抱一个,开始我们“寻找姐姐和妹妹学会了什么”的游戏,务必把所有后天学会的技能和能力都给“钦点”一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作为父母,最习惯的思维是,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孩子改正,孩子就会越变越好了。
可我们常常忘记,我们的目光就是孩子生长所需要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就壮!多去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强项,孩子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点。
“妈妈,我才7年就学会了这么多东西,那我以后还能学会更多,无数多的东西,只要我喜欢的,都可以去学,是这样吗?”在和妹妹互夸了一通后,诺诺得出了关于“自己能否学会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结论,就等着妈妈拿出“玉玺”,按印确认了。
此时,两姐妹都兴致勃勃、斗志昂扬,脸上洋溢着一种“天下之大,任我遨游”的豪气。
“是的,宝贝,只要你想学,就像你学走路、学轮滑、学画画这样,每天每天都去做,最后都能学会。”我一字一句,坚定有力的回答,慎重得就像宣誓一样。
说干就干,诺诺立马带领妹妹,拿出纸笔,开画了。
无所不能的成人,既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也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压力和挫败。经常和孩子一起盘点她成长的收获,即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也是建立孩子信心的重要步骤。
不去轻视孩子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因为成长就是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
也不把孩子的任何努力看成理所当然,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孩子的每一次举步向前,都值得父母充满敬意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