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放大:孩子在专注学习,家长在一边安静地划拉手机,甚至不经意间音乐突起,吵闹声大作,是不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家长孩子各行其是,谁也不影响谁,家长也没有耽误对孩子温馨的陪伴。
父母的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吗?街头随机采访:不止一次听过家长这样的说法。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很累,需要通过玩手机来放松一下。孩子有自己的学业,他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有的家长认为影响很大,所以自己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什么优秀的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
也有的家长觉得没有影响,事实的真相确实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一组大人在玩手机,孩子在学习;另一组父母在工作或者做家务,孩子在学习;第三组父母在旁边读书,子女在学习,最终通过孩子学习效果检测数据来判断家长的做法是否影响到了孩子。
实验结果证明,父母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学习越差。恢复高考几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媒体家长对高考成绩优胜者的成长历程追根溯源,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在塑造孩子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父母可以没有文化,但是家长身上的勤劳、坚韧、拼尽全力创造幸福生活的勇气是传承到孩子身上的财富。而书香门第的子女起点更高,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严谨治学精神。不管哪行哪业,只要父母能在品格、精神、思想上引导孩子,孩子必定未来可期。
最容易毁掉孩子的是父母忘了自己当年奋斗的艰辛,失去进取之心,只想着为孩子创造幸福生活,忽略孩子人格的成长,导致其精神缺钙,后果就太可怕了,于是出现本文开头一幕。
再学习这件事,太是一件需要静下心来去完成的事情了。在吵闹的环境中学习的效率是会打折扣的,更何况,家长把手机当做有趣的玩具,把玩手机当成换脑筋,是一种休息,孩子也会有同样的认为,许许多多的人生掉队就是从玩手机开始。手机里的视频、文字、游戏,无一不在竭尽其能攫取着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沉浸在肤浅的快乐中,放下手机,怅然若失,心思久久不能回到书本上去,毁坏了身体,磨损了人的意志。更何况,我们一辈子如果仅仅把不错的大学看做人生的最高境界,那格局也未免有些太小了吧?如果家长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深耕细作,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是不是能给孩子更多的引领呢?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自己就是电子产品领域的研发者和领军人物,在普通人眼里,他们家的孩子一定是资深电子产品控了,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乔布斯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乔布斯的孩子都从来不碰电子产品,那空闲时间他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乔布斯每天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读书,游戏。为什么自己公司研发出来的产品却不给自己孩子用呢?其中深意读者自己去感悟。奥巴马曾经身为美国总统,够忙吧!也要经常抽时间陪伴孩子,和工作事业相比,他同样在意女儿的成长。
经常玩手机的家长,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孩子对他们总是心门禁闭,这时候家长就责怪孩子不和自己交流,其实都不需要用脑袋去想:身为家长,不读书不思考,和孩子能有啥话题可交流呢?仅仅限于吃喝拉撒的生物需求,可以说孩子是不会愿意把你看做知己的,因为每一次的交流等于是为你扫盲,时间长了,很少有人能耐心持续下去的。身为家长,你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心得交流,发展前景的了解认知,将来的职业规划等等。不学习的家长很难再找到和孩子交流的话题了,不是孩子要抛弃你,是你自己不学习,不思考,落伍于时代了。其实,有智慧的交流是思维的盛宴,谁不欢迎啊?要不然那么多学术牛人被人们到处请去做讲座,人家是吃饱撑着了吗?人们常说:人生若能遇高人指点,贵人相助,能上到更高的平台,成就更大的事业。作为家长,为何我们自己不能成为孩子的高人,贵人呢?要知道,你口中的每一句话,除了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更应该激发孩子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和深度思索。生而为人:孩子因为爱与我们有了休戚与共的血脉相连,难道我们就不能让孩子因为我们的付出更好吗?实际上是,你为人处世上的方式,你对生活的态度,你对事业的追求,无一不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着孩子。一个有着更高人生见识和更广阅历的人,他的谈吐和胸怀一定会让人如沐春风的,也能获得孩子更深更多的崇拜和敬意,更成为孩子人生的楷模。生活中也曾见到个别极端奇葩的家长,张口闭口读书无用论,生活就是混日子的说法时时挂在嘴边,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内心无光,而且把心灵的垃圾泼洒到了孩子身上,有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孩子对待学业的态度也不会积极到哪里!
人们热捧的《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在京为官的生涯中,为教导曾氏子弟而写下的,勤勉读书立学,躬身劳作,静心求知等几十条家规为曾氏家族绵延几百年,英才辈出,成为后世的名门望族扎下了精神文化的根脉。历史上许多名人都通过书信为孩子做引导,劝勉,为孩子的人生之路指明方向。最为著名的除了《曾国藩家书》,当推《朱子家训》,《诸葛亮诫子书》,《王阳明家训》,《颜氏家训》等,值得我们用心研读,这是家教智慧与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相互浸润渗透,是诗书传家,耕读立世的亲证。现代社会,就我们所关注到的清北家长家教经验,没有一家人说:我们全家喜欢看电视,玩手机,吹吹打打孩子就上了名牌大学。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坚实根基。大疫当前,钟南山院士八十多岁高龄为我们逆行武汉,冲锋陷阵,好多人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了如此专业精深,人格担当的勇士,开始深扒钟老爷子的家世,结果发现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著名儿科病学专家,在年老有眼疾的情况下还是要把自己毕生研究所得写成文字,传于后世,对新中国儿科医学的发展功不可没,父亲对学问的极致追求,为后世著书立说的责任和担当成为钟老心中永远的丰碑,也深深影响造就了他。
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甚至是无纸化办公时代,工作的、学习的许多事情确实离不开手机,那么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需要每时每刻两只眼睛都得盯着屏幕呢?不是的。如果是十万火急的事情,肯定还是首选电话联系,其余的事情我们可以每天抽固定时间段打开手机去处理。手机的魅力可谓大矣,有多少IT精英为了让手机使用起来更便捷,更流畅,更人性化,在做研发工作,各领域的软件工程师为了让自家APP的推广更受欢迎,也在昼夜不歇做测试,可是,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便捷生活的同时无疑也占据了我们更多的空余时间,使我们无暇于读书,出行,锻炼,陪伴,提升自己。那怎么办?其实我们细想一下就明白了:手机,首先是一件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人类怎么可能为它所俘虏,变成它的奴隶呢?更何况,不管什么样的事情,做起来还是需要能力和智慧,这些都得从生活中去获得,从实践中去感知,甚至需要读书去获得思考和智慧,相比划拉手机而言,我们更需要拿起书来多充充电。
也许有的人说:我还有几年马上就要退休了,在事业上还追求个啥?对我来说,最好的向往是颐养天年。医学条件的进步,人类对自身身体的更深刻认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晚年生活,即使是人到晚年,一个灵魂有趣,学识渊博的长者和一个只知道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昏昏欲睡的老者,哪个更容易得到后辈的崇敬和爱戴,可想而知。我们在现在的年龄放弃学习,那就无异于在剩余的几十年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活一天和活几十年是没有区别的,说起话来也是陈谷子烂芝麻,像祥林嫂一样重复,没人嫌你烦就不错了。
为自己,为亲人,也为国家,为社会,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多读书,控制手机,从你我做起。习总书记说: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读书,正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涵养了总书记深厚的文化素养、通达的治国智慧和博大人文情怀。我们普通人还不应该向总书记学习,放下手机,做一个与书为友的通达智慧之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