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先贤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吾心”的重要,无论天理、人理、物理都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且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
印安说
心学鼻祖象山先生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他诠释其意:“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能将己心同天地之心融为一体,万事皆可通达!
印竹说
禅门祖师憨山大师云:有我,我在天地间;无我,天地在我间。人若能弃小我,证无我,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今天印安老师所说的话题,是一个无比深邃而宏大的话题,非经实证实修,不能了然。无论是陆象山先生还是憨山大师,他们能说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和“有我,我在天地间;无我,天地在我间”这样的话来,是他们在实际修正中的豁然洞见,远非知识学问所能得。所以对于这样的境界,我也不想通过头脑思辨的说理来试图让大家了解。我只想说,对于这样的境界,我们只须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么落实到当下,这样的一种境界,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启示呢?
陆象山先生主要想强调,我们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需要通过多读书来更多的外求。如果学习很多知识而不能知本,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没有意义的。六祖大师也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陆象山先生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这至高境界便是《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的前提也是“明明德”。而憨山大师更是在强调,要弃小我,证无我,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我们的心原本就是如此的广大,可以包容整个太虚,可以穿越如恒河沙般的无数世界,在无数的宇宙间遨游,但前提是要去除我执,证得无我的境界。两位大师——不仅仅是两位大师,所有的先贤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吾心”的重要,无论天理、人理、物理都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归根结底还是要认识我们这颗心,训练我们这颗心,早日让这颗心显现出无量光、无量寿,穿越烦恼的障碍,穿越生死的障碍,直至穿越时空的障碍!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