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选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这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软技能》。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这里的深刻有二。

其一是名字新,软技能。一个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不太能get到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你读过罗胖写的序言后,你大概就能摸清楚这个概念。

其二是体裁新。这篇文章并不是像大部分书籍一样,由一个人写出来。而是由3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大咖,从各个角度给你讲什么是软技能,如何培养软技能。

所以,今天就想借助讨论这本书的机会,讲讲大学生选专业这个事情。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今年选专业的这个事情闹的沸沸扬扬,尤其是在国内媒体的不断曝光各种填报志愿的机构,这个话题一下子被炒的非常的火。

究竟选什么专业?怎么选?成了高考后家长心头的第二座大山。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资源的家长去咨询各种机构获取更资深的资源,没有资源也都是每天几进百度,海量的信息,让人不知所措。

我不是一名专业的选校专家,但是我希望从历史的角度谈谈选专业这个事情。

如果说当下什么专业最热。CS肯定跑不了,然后就是各种理科类的基础学科。要是说文科,大家的态度都是嗤之以鼻,戏称这种专业为“富二代专业”。音乐和艺术也未能幸免,基本是家里有矿才去学的专业。

当下社会信息密度极大,你甚至碰一下这块海绵都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弟的信息量。有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少了一些人给我们浇一浇凉水,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自己面对的每一个选择。而不是多少年后才对觉得“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前几天和一个全球排名top20的乔治城大学毕业的学生聊天,他学习的是CS专业,在大部分家长眼里,那是纯正的科班出身。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学生一定是:进大厂,拿高薪

可是BAT都面了一遍,始终没有拿到自己心仪的岗位,最后是到了一家小公司做AI赛道的产品。

另外一个朋友,他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同样在大学阶段学习的是CS专业,毕业后留在美国自主创业,2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而且是美元结尾。拿着这笔钱,他现在又回到国内开始自己第二次的创业项目。

同样的专业,不同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绝对也不是结局。只是从短期看来,第二个学生确实很成功。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偏见叫做“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见)。讲的道理就是人们总会为自己坚持的观点去找支持的证据。如果一个人铁了心就要搬到女朋友旁边的一个小区,他会忽略小区没有停车位,邻居蹦迪到深夜,火车晚上咔嚓咔嚓经过彻夜难眠。他会把这些合理化或者干脆忽略这些。

诚然,CS这个专业有太多的好处。校园出门左转进大厂,拿高薪;每年过年回家问工资,也绝对是亲戚里面的标杆形象。

但是,我们不可能就过毕业后那几年。人到35岁,如果真的爬上去了也还好。没爬上去,你要面临的就是“35岁现象”。

最开始“35岁现象”就是出现在程序员领域。所谓的码农到了35岁,如果还就是会机械的敲代码,那你的价值绝对没有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小伙子高。你说你有经验,人家小伙子学习速度快,新技术掌握的也是热乎的,刚从学校带出来。论能力,论体力你都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如果你是这个公司老板,你会怎么做?

结果就是大家都认为资本家残忍的决策:裁员

新闻上总能看到,今天Meta裁员10万,明天阿里也裁员。后面接着几个大厂都开始陆续裁员,而且数量、时间点都惊人的一致,就像是提前商量好一样。

可是,我们经常把这些数据视而不见。仅仅就看毕业5年内谁混的好。却忘记了人生是个长跑,从你毕业到你退休,大概还要至少30年要跑。5年只占了你职业生涯这额1/6,你为了这5年的风光,花费四年去学。如果你有兴趣倒也还好;要是没兴趣你可能人生的高光时光就5年。

我并非是不鼓励大家去学CS这类的专业,而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大家小的时候肯定都读过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分工就非常明确。唐僧是有资源、有背景。去西天取经有唐王送行,菩萨举荐,如来做背书;孙悟空有能力有真本事;八戒是看着顺眼。听过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师父给悟空和八戒讲经。两个人听的无聊都呼呼大睡。师父把悟空叫起来训斥他:每天就知道睡觉,你再看看人家八戒连睡觉时间都来听为师讲经。

说完了这三个人,我们再说说沙僧。他既没有猴哥的本事,也没有八戒看着顺眼。他是怎么做的?平时挑担牵马这些脏活累活都我来干,一路上勤勤恳恳。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一个人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很重要。很多国内的学生,报一个信息安全专业,说是自己喜欢这个专业,你问他这专业做什么,他答不上来;你问他以后做什么,他跟你讲反正工资低不了。

这种就是没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还有一类是被父母强迫选专业,强行说这个专业以后赚钱多,你就选这个专业,完全不顾及孩子是否有兴趣,能否学下来。试问,从小都没在这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高考完看那个专业好就报那个的这种行为,实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有些孩子被强迫学了一个敲代码的专业,结果进入大学前可能连正确的敲键盘都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去学这种专业。无疑给孩子添加了课程和心理上的双层压力。

无论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还是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临时做决定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做无异于把大象放在海豚的生态位,听起来很可笑是不是?

但是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就是被这样放到了非常离谱的位置上面,自己做着不舒服,老板看了不顺眼。

最后是四年过的不舒服,出来工作还受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一个词叫做“专业壁垒”。说现在要学习那些有专业壁垒的专业。

我问他,你认为什么是有专业壁垒的?他说,像现在火的AGI、机器学习应该都算是有专业壁垒的。

然后我问他,那10年后呢?你敢保证大家的眼光就这么的独到,这些今天看来很火的工作10年后还需要。18世纪的时候,每天去街道上点煤灯,那当时这个工作的时髦程度不亚于今天大家说的铁饭碗---公务员。但是后来随着爱迪生发明电,电力普及后,这些人一夜之间就全部失业了。我们怎么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

坦诚的讲,无论你今天是学了一个大热的人工智能,或是学了一个莎士比亚文学鉴赏。或许某一天,你所做的工作都会被淘汰,这样的壁垒或许能让你在城内做做装饰,但是如果就像依靠这些建立起罗马帝国那就是无稽之谈。

所以,说到底无论你今天是选择了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好,冷门专业也罢。你的重心不应该是我这4年要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而是我要学习到什么样的能力。

每年做复盘的时候,我的沟通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自己有没有更强的移情能力。这些东西是远比知识要重要的。

能力这个东西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唯独下都是有强大壁垒的。就算你穿越回罗马帝国,你如果有强大的沟通和逻辑思维能力你混的也绝对不会差。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我以后也会专门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讲怎么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终于!我悟透了学习的本质

有人可能会问,我现在已经成年,正在经历或就要经历“35岁危机”,应该怎么办。和很多非常成功的朋友聊过后,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是即使离开学习对学习知识还是培养能力的渴望都是无限的,所以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做一个贪婪的人;其二,知行合一。懂的再多,计划再完美,你如果不去做每天就是给自己加油打气,那也没用。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光加油不去跑的车也一定不是个好车。

最后,我想用生物界的一个真理结束今天的故事。在人类大肆“破坏”地球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同的物种占领不同的生态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希望你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没有适合你的生态位,你缺的只是耐心去发现,细心去寻找的心。这条路固然不易,如若能走下去,抬头必见曙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