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样一条新闻:“因前方倒车,引发两对五旬夫妇发生争执,后车女士一怒之下将前车女士推倒,致其后脑勺着地摔死。今天(12月22日)上午,该起故意伤害案在北京市三中院宣判,五旬女士王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2年,民事部分赔偿死者家属19万余元。(新京报)”
这个新闻挺令人震惊的,仅仅是因为“倒车”这么一件小事,居然能引发一场血案,当事人还是两个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
两位女士都过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在北京有家有车,儿女一般也都已经长大成人,本来可以享受平和生活,却只因为没做好情绪管理,任凭自己冲动行事,导致她们一个死亡、一个坐牢,令人唏嘘。
看来情绪管理这件事,不管多大年纪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功课。那么,怎样做好情绪管理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见”自己的情绪。
“看见”就是觉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只有“看见”情绪,当我们愤怒、悲伤的时候,我们才不会无意识地被这些情绪牵着走,让它们完全操控你的行为,去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
怎样做才能提高我们“看见”情绪的能力呢?
静坐冥想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此外还可以多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两种方式对于我来说都颇为有效。
第二,适度克制,合理发泄。
对我们的情绪,我们应该根据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而适度克制,但是也不能全然的压制,可以选一个合适的空间给情绪一个出口。
一般“愤怒”这种情绪,很多人都控制不好,因为它会特别迅速地操纵我们去做出一些应激行为,但是冲动的后果往往是可怕的,大家都说“冲动是魔鬼”。
热点新闻里“倒车”这件小事,本来忍让一点就完全过去了,但是双方却丝毫没有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冲动之下做出了不可挽回的行为导致悲剧。
不过,情绪在合理克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让它发泄出来,这样它才不会积累。合理发泄,是疏导情绪的第一步。
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选择一个人安静地在家发泄,也可以选择跟信赖的朋友倾诉,还可以通过运动、K歌等方式释放。
第三,放下抗拒,接纳情绪。
当发生一件我们觉得痛苦的事情后,我们常常陷落在悲伤、低落的情绪里不能自拔,就会选择压抑、否定、逃避等方式去抗拒这样的情绪,或者干脆退到“受害者”的壳子里,一味地抱怨,把责任全部推给别人。
也许当时会有那么一点缓解痛苦的甜头,但是过后不久你就会发现,这些“抗拒”都是没用的。你还是会反复地感到难过,甚至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抗拒的同时也是在聚焦,这样会产生更多的能量在负面情绪上。”——《遇见未知的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这些徒劳的“抗拒”,去面对这些情绪,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接纳它们。
第四,认识到事件的中立性,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事件。
其实很多时候,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一件中立的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态度和看待它的角度,导致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
举个经典的例子:有三个人口渴了,他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600ml容量的杯子,盛着300ml的水。甲看到了想:啊,只有半杯水了,不够喝怎么办,他有点伤心;乙看到了想:啊哈,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呢,他开心地端起杯子;丙看到了想:口渴正好有半杯水,先喝两口,不够我再去找点来。
甲悲观、乙乐观、丙平和,但是这个例子重要的不是评判他们,而是看到:对于同一件事,我们的态度和解释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提醒我们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指出:“心理上的痛苦不是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情的解释。”
第五,运用ABC法,认知管理情绪。
前面说到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事件,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就是ABC法。
ABC法,通常叫做“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简单来说就是:A(事件)永远是中立的,但会因为B(信念、解释)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C(结果)。
如何运用呢?很简单,用不同的B去解释A。具体如下:
发生了一件事A后,我们尽量在情绪产生前,去用不同的角度B去解释,看是否结果C会不一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都会更早一步,产生不良情绪了也不要紧,我们察觉自己是采用了哪种解释,然后去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解释,看看是不是有不同的感受。
第六,允许自己慢慢来,一步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情绪是生而为人的一大特质,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所以要做好情绪管理,需要我们在一次次感到愤怒、悲伤、焦虑、恐惧……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我们耐心去“看见”情绪、到发泄、接纳、改变,这些会是一个艰难但是绝对值得去践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耐心和信心,允许自己慢慢来。
总结:
情绪管理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懂得了这些道理,并不代表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重要的是,我们有了“管理情绪”的意识,不再任由情绪牵着鼻子走,至少会减少类似新闻中这样“一失手成千古恨”的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