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人或者是你身边的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头悬梁锥刺股地熬夜复习,但是考试结果却一塌糊涂;严重偏科,个别学科怎么学也学不好,数学满分的学霸可能英语只有二十几分,而平时的作文高手,数学却经常不及格。甚至网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名词:数学癌,专门形容那种无论如何学不好数学的人。经历了一次次的考试失败,垂头丧气的学习者慢慢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盲目地给自己贴标签,设边界,认为自己就是不行。
一门传授学习技巧的慕课,有数10万人报名,恰恰说明这些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事情并不是罕见的。现在这一门最受欢迎的公开课由原班制作人马打造出来的书籍---《学习之道》或许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这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出发帮助你跳出误区、摆脱拖延、增强记忆力,从一个学习苦手变为一个会学习爱学习的学习小能手。
这门慕课的作者也是同时也是本书的作者芭芭拉 奥克利是一名工程学教授,然而你一定想不到她的本科专业居然是俄语!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从小学到高中,她的数理成绩一路垫底,挂科就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传奇经历可谓是开了学霸外挂。虽然作者在这本书中介绍的主要是理科方面的学习技巧,但是其背后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不管你是什么领域,只要你想要了解如何更好的学习,这本书都能够帮到你。《学习之道》介绍了许多反直觉反常识的学习技巧,跳出往常的学习误区,是高效学习的第一步。1没有什么左脑人,右脑人
你一定做过这样有趣的心理测试,判断出自己到底是善用左脑还是善用右脑。其实这是《学习之道》提到的第1个大误区。人脑本身有两种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是专注模型和发散模型,这两种模型对学习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一道难题,坐在桌前苦思冥想几个小时,脑袋反而越来越乱,还在不停的走神,这可能是你“太专注”了。专注模式可以遵从你曾经练习或经历过的老路子,但是如果面对数学和科学,专注模式就可能让你陷入思维定势,让你被直觉所误导,因此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发散思维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我们会有会要有这两种思考模式呢?原因可能要追溯到生物演化之前,在大自然中生存一方面要专注于眼前的进食,一方面还必须警惕周围的危险。这就需要脑可以在专注模型和发散模型之间自如的切换,请一定注意:“有的人是左脑主导的,有的人是右脑主导的”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 古罗提到的3B方法:睡觉、洗澡、坐公交,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在遇到棘手难题时的做法就是先睡上一觉,这个方法许多有名的作家、画家、科学家都在使用。苦思冥想之后的转移注意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让大脑放松,在专注和发散两种模式之间自由的切换从而掌握新知识,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2别做太多标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少有人没听过这一句名言。它也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读书方法,但是《学习之道》这本书却提到让你不要做太多的标记!虽然在一边读书一边做下标记,在你认为重点或下面画横线是一个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便利贴和荧光笔的发明更使得做标记变得越来越方便,但是别惊讶,画重点和画下线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太多的标记不仅会让你效率低下,而且会被误导!划线的动作会让你自欺欺人,觉得画过的就已经是记住的,其实你只是手在动,而大脑并没有记住,这就是“能力错觉”,学生们常常会以为重读一遍前面的教材就是学会了(你一定有同感吧,书本画的满满的,笔记写的漂漂亮亮,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做标记前一定要训练自己找的主要观点,并把标记的数量尽可能的降低。更好的方法是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并不是通过重复一遍遍的阅读,被动的获取知识。重庆2011年理科状元孙涛的学习秘籍就是每天晚上雷达不动的坚持回想总结一天的学习内容,回想可以让你更加集中,更加高效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通过回想来进行学习,这里用到的原理是生成效应,相比于单纯的一遍遍的重复,生成材料可以让你真正的用脑,更有效的掌握你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3练习太多也许并不是好事。
任何的一种学习方法都不能脱离大量的练习,俗话说,百炼成钢,练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育心理学中被广泛提倡的就是过度学习,也就是在完全理解之后仍然不断的或者练我的学习,当然这个策略有它合理的地方,在体育锻炼或者是弹钢琴等领域的成效非常显著,但是在应用这条学习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很可能你理解的过度学习有偏差的,在某些领域,比如数学物理,如果不断的过度学习,很可能是在浪费你的时间。
《学习之道》提出了新的观点,与其过度的学习不如穿插学习。很多人都对过度学习的理解,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历练来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过度学习是指学生掌握了某些理念,但是仍然不断的对其进行钻研和练习。一个例题或许能帮助学生获得某个数学难题的正解,于是他紧接着又做了许多同样的题目,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成绩突飞猛进,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刚学会就做太多的同类题目,效果不增反减。你不仅要学会这道题怎么做,而且还要明白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去使用这些技巧才可以。
为了让我们学习时间得到超值的回报,我们应该避免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应该将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学习时间段上进行穿插学习。已经学会一项技巧不如而先放下去练习另外一个技巧。 这样的跳跃着复习会让你感觉到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了,但是其实他帮助你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先做困难的
考试前夕,很多同学可能会选择先做简单的题目,认为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错误的。难题需要更多的时间,非常迫切的需要发散思维来发挥创造力,但是想要进入发散思维你就别紧盯着这道难题。
试卷一发下来,你应该先快速浏览一遍,对试题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一道,如果一两分钟内没有任何进展,你就应该立刻抽身出来,做些简单的。这个方法背后的原理就是把最难的题先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思维开始运转了。
如果这道难题进展的不顺利,那就赶紧跳到下一道简单的题目把它做出来,这样你每一道题都能做上一点,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你陷入思维定势一直在错误的思路中徘徊。
简单来说,学习时不要盲目,埋头苦学,死扣难题只会感动自己,倍受打击,失去信心。时时时刻刻注意停下来,散散步,做做运动,答案也许就会不期而至。
除了教会你如何避开这些学习误区,《学习之道》还论述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拖延?如何摆脱拖延?同时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增强记忆力的,非常经典有效的技巧,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本随时可以查阅的工具书,用来让你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在这个信息激增的年代,终身学习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过去那种读几本书,上一定时间的学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习的征程延长到了每个人的一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经历失败备受打击是非常正常的。《学习之道》适时出现了,他罗列了很多简单的技巧,能够让你都合上书本马上就可以用。研究者历时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前人通过多次的挫折才总结出来的技巧,现在变得触手可得。如果你渴望新知识,改变人生,改变思维方式,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