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虽然没有虎妈的剽悍家风、也没有顺义妈妈的自成体系本事,但我也自认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带来开明、坚韧、乐观影响的“好”妈妈,比如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也从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鼓励孩子们的自主意见、告诉孩子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比敷衍更重要等等。同时,学习啊、锻炼啊、自律地完善自己,我也从未停止过,私心里,是抱着一份给孩子们看的心思,就像看风景,先看到的美景会将光彩印在你心里,照耀你可能走过的泥泞,带着这样美好初心的我,怎么会不是一个“好”妈妈呢?
上周一个午后,带着孩子们从操场回家的路上,姐妹俩吵了起来,青春期的姐姐和3岁多的懵懂妹妹较起劲儿,我一贯地埋怨了姐姐两句,话未落地,脸上啪地一下,大女儿一个巴掌过来、同时狠狠扔给我一句:你从来都不公平!被打蒙的我、愣愣地看着她跑走的背影,怒气转眼燃起,像一个巨浪打来,夹杂着震惊、懊恼、羞耻,这是我的女儿么?这是我爱如明珠、护如心肝的宝贝么?怎么能打自己的妈妈?好妈妈的形象在心里四分五裂,我被情绪淹没着,甚至有包裹着委屈的丝丝恨意涌上心头,我一言不发地拔腿追上去,想教训无理至极的她,这时,一边的先生拉住我,抚着我的背,轻声说:打妈妈是不对……就像冷水浇过炽热的火炉,我的委屈瞬间得以释放,被情绪充斥的心房似乎得以流淌,站住脚步、觉察慢慢回升……】
没错,是的,我是妈妈、被女儿打了一巴掌!不是母女间的小打小闹,是淬不及防的一个耳光,完全没有心理预期,事后经历了愤怒、羞恼、沮丧、平静的情绪起伏,纠结、剖析、反省的辗转认知;虽然即便现在写下来,也还是有一些难为情,就像脚上的泡虽然结了痂,被鞋子磨一磨还是会有隐隐的痛,但,伴着这份痛,也打开了一扇未曾真正打开的亲子关系之门。
一、探究耳光背后的“不公平”
事件源于姐妹俩的争执,在我这个成人眼中,12岁的姐姐和不满4岁的妹妹,有什么好争论的?先不说逻辑思维的严谨,但就大脑的发育来讲,对3岁的小娃将事情、还不如换头牛?所以对于这两位的时而争吵,作为妈妈的我,是主观选择忽略内容的,否则有效的精力就会被扯出青铜时代和AI时代的距离。况且走在路上争争吵吵,我巴不得尽快按住“静音”按键,于是抱起妹妹、抛给姐姐一句“跟这么个小不点较什么真儿啊”,结果,这一句话,成了假芭蕉扇,把姐姐的火点燃了……并丢下一句:“你就是不公平!”
自己的情绪风暴过后,我反复咂摸姐姐当时说的话,回想姐妹俩大多数争执的画面,两只互相说不明白的小动物,自行争执的结果总是妹妹 哭天抹泪;仿照客户服务中的纠纷处理,先处理情绪、再解决事情;一般我的第一行动经常是先将有情绪的妹妹安抚住,接下来就应该处理事件了,但经常在安抚妹妹的过程中姐姐就离开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往往我到此点也就息事宁人了,很少继续讨论事件,尤其是和姐姐!
在自己拷问没有继续行动的原因时,发现有两个:一是自己的期望是安静,争执停止即可;二是我对于和姐姐沟通也是有畏难情绪的,青春期少年的执拗和坚持,往往令我不能达成沟通目标。情绪的形成很多时候就像冰山,水面之下的积聚是难以在水面之上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对于姐姐来说,没有人继续关心她未发泄的情绪,客观也没有对事件解释清楚。换做我是姐姐,被忽视的感觉真难受,就像缺乏存在感一样,要知道,存在感可是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探索终生都不一定得解的问题啊!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很多妈妈也很做到一碗水端平,像对待客户一样泾渭分明,但如果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感受到那种来自被忽视背后的愤怒呢?
二、揭开亲子关系的合作视角
关于亲子关系,感性如龙应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最喜欢后半部,我愿站在小路的这一端,永远是你的港湾。
理性角度,李松蔚在关于关系的解释中,借用的经济学思维则很有力,即当双方彼此交换了各自愿意接受的价值时,就产生了合作的关系。在经济学中,几乎每一笔交易,都是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求,其中的核心是,我给的是你想要的、而不只是我想给的,也就是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
关系中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个体视角、一个是关系视角,想一想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经常是:多穿点、春寒冷着呢!赶紧写作业啊,学习最重要啊! 得尊敬父母长辈啊,怎么能动手呢?……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健康、未来、社会性有利,但在孩子没有接受这个益处时,都只是父母的认知,并不能像青蛙一样跳到孩子身上,成为对他/她有用的。
从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自认为是比较开明的母亲,对孩子很少有以上种种的督促,是因为我相信她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总结,但是我的理解在于认为孩子可以达到我预期的理解程度,仍然没有跳脱个体视角,也部分解释了与青春期的女儿频发冲突的原因。
三、亲子合作你不得不知道的tips
真正走进亲子合作关系,是一场探险、也像一次与孩子同行的旅程。
放低自己,父母只是成人、没有成神,所以相比孩子,为人父母者,只不过是提前走了一程而已,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又有谁敢说自己走对了呢?蹲下身,和孩子一样,好奇地审视一下世界,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变了的只是世事、没变的还是相似的童心、童眼。
善用投射,投射指的是一种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在别人身上,其实看到的是自己。除了将自己想要实现、或者预期的希望,直接投诸于孩子,还有一种类似我,将“相信孩子”当成对孩子行为结果的直接投射,就是可能表面看来不唠叨孩子,相信很多顺应孩子天性的理论,更尊重孩子的个体性,但是,重点一般都在但是之后,我发现这些信念还是发生了投射,这个投射直接连接的是孩子行动的效果,也就是说,中间仍然缺失了和孩子真正的链接、以及陪伴孩子去经历、去感受进而感悟的过程,信念不能替代行动的引导,正心正念、用行动去影响孩子。我真诚告诉了女儿自己的思考,也明确地提出请她道歉的要求,因为至少这样的方式都不是我们喜欢的。
躬身入局,小小的孩子,却是我们个体家庭的国事,为人父母者,可以不可以在追求之余,躬身开门,静静地、陪伴着、与孩子一起去品这一场旅程中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