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读了多少本书?
记住了多少?
用到了多少?
现在的你,或许在“恐慌性学习”,亦或者只为“朋友圈的人设”。
最近在看华杉的《华杉读书笔记》,开篇关于如何正确读书的部分深有感触,自己目前关于读书方面的很多毛病里面都有提及,深刻意识到,在阅读方面真的需要改改那些“臭毛病”。
常见的错误读书方式
1. 追求数量:
我们有时会习惯性“上头”,习惯性认为“买了=读了”;
喜欢买一堆书,拍照、发朋友圈,配文“这是我最近要读的书”,收获一波赞美;
喜欢总结“今年我读了xx本书”;
如果被问“你都读完了吗?”“书里讲的什么啊?”“有哪些收获啊?”“对你有什么帮助?”得到的回应可能只有尴尬挠头。
现在想想,读书时追求速度、数量,对自身而言,除了自我满足和炫耀外,其实没什么实际帮助,我们似乎忘了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了。
2. 焦虑型读书:
因为社会发展太快,就会让一些上进人群产生恐慌、焦虑,担心错过当下最新信息,害怕自己落后,害怕被社会抛弃,所以就拼命的追赶读书,学习最新最前沿信息,也就变成了“前沿性学习”。
这正好掉进了“学习陷阱”,结果就是你一直忙着追逐前言信息,自身的积累和思考得不到沉淀,那些可以禁得住时间考验的高质量知识没有获得,获得的都是一些时效性很短的资讯,丢失了本源。
一定要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
我们读书的目是为了改变思维、扩充眼界、提升自己,如果只是为了刷量、为了发朋友圈,意义不大。
还有就是,读书不能只是看了,觉得有道理,这样意义也是不大。学习的本质是“知行合一”,如果没有去应用实践,那学它干嘛?
华杉老师在书中讲到:
“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到自己身上琢磨,放到具体事上研习,才能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从而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他还提到的一个原理也很对:我们读书,只能读懂我们本来就懂的东西。
书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用它来照我们自己的经验而已,如果是我们不懂得内容,即便写的真的很好,我们也是看不懂。
读书对我们的作用:
一是帮助梳理已有的知识;
二是在那些我们将懂未懂的地方推我们一把;
三是持续往我们的大脑里录入数据,数据多了,运行速度就快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了。
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帮助自己成长。
如何正确的读书?
读书学习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我们不求快,不求量,懂得复利,每日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终有大改变。
关于读书的建议:
1、一定要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认真把书读完,而不是简单翻翻就完事,尤其是经典书籍;
2、重要的书一定要反复读,每隔一定时间重读一遍。人是会不断成长的,过了一段时间再读,收获是不一样的。
3、读书是在向作者学习,如果想要更好的掌握他的思想,最好就把他所有的书籍都读了。
4、读书不可争强好胜,寻找优越感,总去挑作者的毛病,否定对方。
5、读书最好先读经典。
6、读书要放在具体的事情上进行琢磨,读书时读自己,一边读一边琢磨如何更好的应用在自己身上,帮助自己成长。书是镜子、是尺子,是为了照自己、量自己。
7、读书不要贪多,要有明确的范围。
关于很多人习惯性说忙,没时间读书,最后再附上时间管理6条原则:
原则一:少举事;清楚自己有什么事,凡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少参与、少关心,甚至不听,因为都会消耗自己的时间和心神。同时避免兴趣爱好太多,把时间聚集起来放在更重要的事上。
原则二:尽量固定自己的日程,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原则三:自己的时间自己做主,不要碍于面子,如无特殊情况,不允许被人随意打乱时间。
原则四:专时专用;不要总想一段时间内做很多事,那样可能反而很乱,尽量一段时间内就做一件事情。
原则五:时间尽量大块大块地用,充足地用,避免零零碎碎的用。
原则六:不追热点,不凑热闹。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假忙:一是能力不足搞不定,所以忙,应对方法是停下来,开始学习;二是想的太多、想要的太多,所以忙,应对方法是自我立志和不总羡慕别人,而是专心做某件事;
希望你也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书籍常伴,不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