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绘本画家几米说过:“回忆是从来不琐碎的,经过岁月的魔法,甚至比当天更动人。”
人的大脑有自动遗忘痛苦功能,所以,我们的回忆大部分是美好的。也正是那些美好的回忆支撑着我们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负重前行。
记得那是2004年的冬天,我在离家几十里的学校读高三,一个周六,原本准备放学后回家取生活费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大雪打乱,只能延到下周。
周日,大雪下了一整天,气温骤降,大家都还没来得及回家拿更厚的衣服和鞋子,冻的瑟瑟发抖。
周一的早晨,雪后初霁,整个校园被大雪覆盖,白的有点耀眼。第二节课后是二十分钟的大课间,女生们都趴在教室外走廊的阳台上观看男生们在楼前的空地上打雪仗。
冬日的阳光开始温暖起来,走廊上的欢笑声赶走了严寒,青春的身体在凉风里肆意生长,如果不去想几个月以后的高考,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站在走廊上和同学说笑着,不经意的朝前方望去,一个黑色身影正从校门口朝教学楼走来,白色的背景幕中,显得很孤单也很突兀。可能因为雪太厚,他走的很慢,身影越来越近,感觉很熟悉。
再走近一点,我认出那是父亲,手里还提着什么东西,于是赶紧跑下楼去。父亲见到我,递过手中的袋子说:“我来给你送点生活费,这是你妈给你买的雪地靴和衣服,降温了,她让你多穿点。”
一时语塞,差点掉泪。太意外,毕竟离家就一个小时多点的客车。然后,上课铃响了,匆匆的和父亲告别后就上了楼。走廊上放慢脚步,看着父亲不算高大的背影慢慢远去。
大雪很快就融化了,高考也过去了十几年,这一幕,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头。
成长路上,母亲陪伴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父亲很忙,早出晚归,加之他天生内敛,不擅表达,有时候甚至觉得他太不关心我们了,和他有距离感。
直到那一次,我才明白,父亲其实一直都在。
那是满怀希望却又懵懂迷茫的青葱岁月,是苦中作乐却又无比脆弱的日子,心早已被一周一小考半月一大考折磨的麻木无感,焦虑、失眠成了常态,默默流泪更是数不胜数。
是父亲的到来,让我在那暗淡沉重的日子里看到了一束光,就像寒冬里冻的瑟瑟发抖时有人给你递来一杯热水,简单却温暖,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此后的岁月,每当我觉得心情太糟糕,就会想起高三那年父亲来学校时的情景,然后一切都变得柔软和温暖了起来。
我知道,我该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太阳会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