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几个朋友打游戏的时候开麦,噼里啪啦的枪声里突然传来了一声奶声奶气的“姨姨!”
一时好奇,就问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可爱,朋友A连忙说,这是她的小外甥,今年才三岁,坐在一边看她打游戏特别乖。
正说着,看我对小孩感兴趣,她就在话筒那边喊小孩:“乖,过来喊声阿姨。”
“不不不,让她喊姐姐。”
“那你不就少了一辈吗,没道理让你喊我姨吧。”她在那边笑了起来。
“我不管,就喊姐姐,辈分什么的再说吧。”
过了一会儿,小孩子乖乖地对着话筒喊姐姐,小奶音简直甜到人心里。
接下来的游戏时间里,大家不停拿我打趣,笑我怎么害怕被人喊阿姨,明明都到了这个年纪。
我想反驳,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其实我不是怕被人喊老,只是还没做好被喊阿姨的准备。
01.你被叫阿姨了吗?
坦白说,我已经被喊许多次阿姨了。
最开始只有几岁的小孩子叫,后来出门遇到小学生,顺手帮他们按了电梯之后就在一旁玩手机;
几个小孩子在一边窃窃私语了半天,最后一个小姑娘被推了出来,大声喊了句:“谢谢阿姨!”
然后趁着电梯开门就嘻嘻哈哈地跑了出去,匆忙中还有人说了句阿姨再见;
看着他们比我没有低多少的背影,我突然明白刚才他们在商量些什么,先是好笑后来又是一阵忧伤。
再后来也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了,出去吃饭时,下楼拿快递时,有时会突然听到服务员和快递小哥喊姐;
先开始还一阵恍惚,等习惯之后也能淡然地笑笑,然后转身潇洒地走掉。
我把这些事情分享给朋友的时候,她发来一串的哈哈哈,过了一会儿发了一段长长的语音过来:
你总要慢慢习惯的,我们这个年纪,又不是背着书包满脸稚气的小姑娘了;
虽然还年轻,还在读书,但在法律上我们已经是成年人,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人,喊姐姐嘛,那是小孩子乖啦,喊阿姨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长大了嘛。
网上流行一句话:
20-25岁的年纪是最尴尬的,有人成家立业,有人加班熬夜,有人守着家里的门禁还在上学。
我就属于最后一种还有门禁的大学生,因为只在家和学校之间生活,还在上学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
等我恍惚间意识到的时候,是朋友圈里一个常年不联系的初中同学晒出了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照片,配文是:
喜得七斤六两的贵子,母子均安。
原来和我一样年纪的人,已经结婚
02.我曾拒绝被喊阿姨。
现在想来,关于我们为什么拒绝被喊阿姨,可能只是害怕身份转换带给我们更多的压力。
心理学家们认为,18岁到25岁之间被称为成年初显期。
因为它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早期,而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想要摆脱自己对家庭的依赖,但自己又没有完全承担起成年人应有的责任,未来又是一片空白且未知。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如此,但上一代的父辈在我们这个年纪,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因此很少能够共情到我们的挣扎和犹豫。
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塑造好自己,就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身边人的紧迫感。
我在你这个年纪已经结婚有了你,谁谁谁已经工作有了家庭。
可我们只有口袋空空,可能还没有对未来的满腔热情。
以后工作怎么样,能不能自己买房,有没有结婚对象。
成年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面对这些问题,顺带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未知的下半生。
这当然不会让人有多快乐。
在内心当中,我们不知道能不能承担的起,所以无比抗拒,由此开始产生焦虑。
03.是时候长大了。
但焦虑有什么用呢,成长始终是一个人的必经之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是要长大的。
就像之前的一个话题:你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长大了。
底下的回答千奇百怪:
父母得病,自己需要彻夜照顾的时候;
意识到不能再颓废沉迷游戏,开始主动学习;
想为家里减少一些负担,让爸妈轻松一点;
父亲在吃饭的时候主动问我喝不喝酒。
其中一条是:
小外甥喊我舅舅让我给他买糖吃,觉得自己真的要长大了,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依靠了。
你看,长大的一瞬间总有许多个理由,这些理由不一定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莫泊桑在《一生》里写道: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与其为未来不可预测的事情担心,不如走好现在脚下的路。
毕竟人生不可琢磨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无法每件事都能预知到,当然也无法做好完善的准备。
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成长,接受由姐姐到阿姨的转换。
最后想说,被喊阿姨就是长大了吗?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谁也不知道。
但是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被喊阿姨/叔叔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