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我忙
我日夜的努力
闭上眼睛是否依然在那里
--苏打绿《我留下的一个生活》
生和活,两个简简单单的字,却演变出了千百条路来,哪一条路是对的,哪一条路注定失败,这都是自己走出来才知道的。
“生”,是父母带来了,不能改变,唯有选择怎么“活”才是值得思考一生的问题。
20岁前的我,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不要跑的太远,不要有不切实际的理想,过好今天就是对明天最大的尊敬,能轻轻松松的活就不要折腾自己。
可到20岁后,见了更多人的我却发现,我把“活下去”想的太简单了。
1
20岁,我第一次到了深圳。
当火车临近进站时,看着深圳郊外的一片片老房子,我心想:深圳和老家也没什么区别嘛,一样有没开发的地段,一样有招不满人的工厂。
后来,我在深圳实习了一段时间,首先让我改变这个印象的就是深圳地铁。
每天七八点,地铁站就挤满了人,当时我经常要在布吉转车,布吉的两条线,一条在一楼一条在三楼,平时两分钟就走完的路程,排起队来却能排个十多分钟,到了上车环节就更离谱了,完全是靠后面的人把前面的人挤进去,因为人太多,车门往往需要关几次才能全部关上。就这在深圳布吉已经算是人比较少的站了。
不要笑话,这在我老家并不常见,小城市的人,大多数是这趟上不去就等下一趟。
深圳,就这样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一个拥挤的标签——上车很挤,逛街很挤,就连住的地方也很挤。
当时我还笑话过,明明叫“布吉”,可每个人看上去都很急啊。
深圳这座城市是令我疑惑的。
路上行走的人,大多匆忙,脸上又带着疲惫,似乎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抱着这样的状态,又要去和别人挤公交,挤地铁,挤电梯——何必呢?
在深圳的大多数人,完全有能力放弃深圳这座拥挤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每天可以见到家人,尽管薪资不会有那么高,可是生活压力会减少很多呀。
我曾以为这些在深圳疲于奔命的人,不过是看中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企图从中找到一点点的机会。
这并不符合当时我对生活的定义。
2
王哥,我的第一个老板,刚刚放弃了西安的高薪工作来到深圳创业。
他和我后来认识的创业者没什么两样,或者说我对创业者的认识就是从他开始的。
勤奋,时常工作晚了就睡在办公室,等醒来又继续工作;
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对自己创业有帮助的人的机会;
积极,为了跟上行业脚步,时刻调整公司方向。
我们曾开过玩笑,要是自己也能做到年薪大几十万,绝对不像老板一样为个项目累死累活的。
说这样的玩笑话估计也是因为我们没有达到过年薪几十万吧。
如果说老板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出五分的力赚八分的钱,一种是出十分的力赚十分的钱,王哥一定会选后者。
当时我想,有钱人嘛既然已经很有钱了,既然无法更上一层楼,干嘛还要拼死拼活呢?
这也不符合我当时对生活的定义。
3
后来,我换了一个地方实习,这次比较倒霉,还没做多久,公司就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
全公司被拖欠了两个月薪资,上下一片哀声怨语,老板被逼的到处躲债。
按道理来说,这次我的感悟应该是:做老板真惨啊,没做好的话整个公司的人都要跟着倒霉,我还是不要做老板了吧。
可我并没有这么想,我只是觉得,如果老板之前就调整好,应该不会到这种地步吧?
实习被迫结束,我也返回了家乡。
我发现,眼中所见到的一切,不再是以前那般了。
路上的人懒懒散散,不紧不慢,似乎整个城市的效率都被拉低了。
听到最多的话是“没办法”,明明道理都懂,可就是不愿意去改变。
关系户充斥着每一个地方,常常会听见“我爸认识哪哪干部”之类的话语。
我想,我渐渐理解了在深圳拼死拼活的那部分人了。
4
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曾问过老师:生活是什么?
老师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是一堆你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而现在我觉得,而我觉得,生活,它就是时间,不管你愿不愿意,怎么选择,它都在一秒一秒的流逝,最后总会还你一个结果,但结果的差异,很大很大。
我们可以选择简单平庸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一切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一句“没办法”搪塞过去。
我们也可以去为生活出个五分的力,剩下的听天由命。
而十分的力,当然很好,可他不一定会给你想要的回报,甚至会给你带来苦难、寂寞、疲惫。
20岁之前的我,确实不希望自己太过辛苦,今天过的好就不用再去想明天,可人生哪有一辈子顺风顺水?
我突然发觉到了,我还年轻,还是可以接受一些失败的,不是吗?
那么勇敢的面对一些苦难,哪怕错一错又何妨呢?
人有千百种活法,而我想选择更勇敢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