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达到765万人。这一年,“年轻”“有想法”却又“自我”“任性”的95后毕业生也纷纷步入了职场。
当90后正式步入晚婚晚育的队伍,我们才赫然发现95后已悄然走入职场。然而在后喻时代,即便是久经沙场的HR也在感叹95后的谜之就业观。
可就在大家在积极寻求针对95后的有效管理路径时,殊不知95后的弟弟妹妹们的理想竟然是
不上班!
2016年青年就业群体达到了约1,500万人,毕业生数量与岗位需求供需相左催生“史上最难就业季”。近日,小编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毕业季大数据报告也显示:面对焦灼的就业形势,52%的高校毕业生 选择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奋战到底,剩下的48%选择回避就业季。
48%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
虽说有一种任性叫做“二代”,但这毕竟是少数,报告显示在48%“不就业”的95后中,1.2%主动待业在家,其他人毕业去向可谓五花八门:包括学习深造、创业、间隔年、网红直播等多种多样的“不就业”道路。
据了解,这48%的95后并非不工作:
·他们有接近1/4的人选择继续学习深造
·超过15%的95后对创业有着狂热的痴迷,互联网项目、农业养殖也已成为95后们奔“钱”程的新途径
·“间隔年”成功跻身95后最爱的毕业去向TOP5排行榜
·深受网络娱乐文化的影响,接近4%的95后希望在毕业后当网红
在这些95后们看来,高薪岗位、稳定工作等对自己来说并不是首要的,他们更愿意继续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亦或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以娱乐为工作,从事主播网红等这样一门新兴职业。
“不就业”95后人群偏爱北上广
报告显示:选择“考研”“留学”“自媒体创业”“间隔年”“网红主播”等48%的毕业生,他们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其次是上海、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从这些“叛逆”的boy和girl们集中城市可以看出,大城市不仅给了52%的毕业生较大就业机会,其包容性和多元化,也开拓了“不就业”95后多元化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毕业去向。
哪些专业最难就业?
从专业大类来分析毕业生就业难度指数,出乎预料的是,排在就业难度指数前三位的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文学类,这三大类专业的毕业生都已经供过于求,就业相对困难。一般认为历史学类的就业相对较困难,实际情况分析下来,历史学类的就业情况要远比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要好很多。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点
1.毕业生选择更广阔
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爆发式不断增长,新的就业资源和方式不断被开发,就业选择也更加灵活。衍生出的新的就业机会,为毕业生选择去向提供了更多机遇。
比如说,网红、coser、游戏测评师等新兴职业都是近几年才开始走入人们视野的。间隔年这一新的人生选择也是近几年才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到国内。
2.年轻人易受社会导向影响
网红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的新兴经济模式,不光电竞界、微商界在打造网红,连财经界、创业界也是一样。
网红赚钱多、受瞩目、被追捧,充满着无限“一夜暴富”、“一夜爆红”的可能。所以超半数的“95后”想当网红也就并不算奇怪了。
3.“95后”更有主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接触到的各种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视野更开阔,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更明确地规划,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去将就。2015年4月,MUX用研针对11,488名用户进行的《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显示,相比80前、80后、90后,95后对自己的人生更有计划性。
过去,许多毕业生会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父母认为正确的选择。而如今的95后则更多的有自己的看法,希望由自己来主宰人生。
4.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差钱”
公务员工作之所以受大部分70后、80后青睐,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其“铁饭碗”的特质。几乎不下岗、旱涝保收,这些特质给了从业者生活保障,令其感到安定,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却并不需要这份安定。
与70后、80后相比,如今的年轻人家境普遍殷实许多,在就业时也自然地从前辈们的温饱需求渐渐过渡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尽管95后的就业观被媒体誉为“迷之就业观”,似乎不被主流社会所理解。但是年轻人有着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不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吗?
正如张爱玲所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