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读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直以来,杭州的朋友都感觉奇怪,对于我这样酷爱旅行,信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行者,却没到过风流了数千年的西湖,感觉太不正常,是我囊中羞涩脚力不及,还是我叶公好龙言行不一?
都不是。
其实,我知道的,杭州城很美,西湖水极清;我知道的,龙井茶很嫩,灵隐寺安静,可是,我却没去,更确切的说,是不愿去,更不敢去。
我怕,我一个人的粗鲁,纷扰了文笔峰的千年文脉;我怕,我一支桨的无辜,拍碎了西湖水的万载碧波;我怕脚步太重,踏坏了白堤苏堤的勤政爱民;我怕目力未逮,辜负了那爿湖水在心目中的神圣。
相昵于西湖,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实于我,不用倾听钱塘江的潮声,更不用去破坏西湖畔的安宁,空间与时间,都不会影响那一泓历史的湖水,从来没有间断的为我们提供了最美的风景,以及由风景升华的人文。
西湖的美,是中国式的美,山水的美,淡妆浓墨大写意的美。
中国文化如果一定要选一处名胜作为代表,非西湖不可。
西湖风景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名人作为代言,非苏东坡不可。
苏东坡如果一定要为西湖做一份文案,非这首《初晴后雨》不可。
一首诗,一个人,一处风景,我们的文化就是这么自然,这么率真,这么伟大,这么天人合一。
西湖的美,关键在水,但西湖的水从哪里来呢,是钱塘江的回潮漫灌?还是武林水的定期补给?都不是。
翻阅西湖方志可知,它最初起源于围堰作湖,后来水退陆进,逐渐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淡水湖,其水源补给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和山间积蓄的泉水。据考证,从西湖周围山间灌注的水源主要有流虹涧(南涧)、钱源水(北涧)等,雨时有,晴时无,基本上等同于靠天吃饭。
但就是这么一个靠天吃饭的不大的湖泊,不但没在雨季洪涝,更没在旱季干涸,甚至成了中华大地上最清爽、最滋润、最美丽又最人文的一处所在。
可以这样理解,西湖水的钟灵毓秀,是拜杭州城池千载灵气所聚,西湖水的丰富充盈,实托江南水乡万年湿气所熏,西湖的成长成型,就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土生土长的标准版本。
那么,西湖的水又有多美呢。
在晴朗的蓝天下,碧波万里,一望无垠,水光潋滟,超然淡定,是活水,是灵气,才能造就如此美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另有些时候,山色空蒙,雨亦清奇,空气中全是西湖的味道,它们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上,来自人间,正是这些浩淼难闻的雾与微不足道的雨,构成了烟波万倾的西湖,催生了神秘博大的中华文化。
所以,西湖的水有多美丽,中华的文化就有多迷人。
是的,文化,才是西湖真正的魅力所在,是西湖无尽的内生价值。
怎么说呢?西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一种兼收并蓄、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又自然出奇的中庸文化的精神象征。
中庸,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原生贡献,它化山水于智慧,融自然于哲学,与天地共存在,同时间共成长。
晴日水光干练,雨天钟灵秀气,既能化攻为守,亦可转劣为优,怎么着都能尽展所长,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西湖上的初睛后雨,已经超越了自然现象,完成了对中庸哲学的物质转化。
你若畅通无阻,那就轻舟急流。
你若水中有碍,那就岛屿大美。
你若艳丽无双,那是天然芙蓉。
你若眉黛有恙,那是美人之蹙。
情人眼里出西施,行者心中尽西湖。
这是一种偏爱,更是一种博爱,是一份执着,也是一份睿智。
于是,千百年来,西湖就这么孤独的美丽着,至今也只出了一个苏东坡,写了这一首《初晴后雨》,至多加半个杨万里,跟了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就像是同样美丽的庐山,如果不是几百年后出了个李太白,吟了一首《望庐山瀑布》,也许就只能让东坡先生的那首《题西林壁》独美。
于是,我终于明白,不是西湖太美,是文化太美,是内心的世界太美,是认知决定了美丽的层级。
于是,好游如我,没有去西湖,也不用去西湖。
因为,行者心中尽西湖。
备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自公众号“财深道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财深道长的长篇系列《胡诗乱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