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接送孩子:上下学路上,小孩总有家长领着。
每天下午五点多,正是学生放学的时间,在城市的各个小学的学校门口,众多家长在接送区寻找自家孩子。形成了一片壮观的景象。几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对一。之后,或步行或骑车、开车、坐车离开。很窄的路口停满了各种车辆……事实上,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彷如集贸市场。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贴上“中国式”标签的“接孩子”。这篇帖子写道:“‘中国式接孩子’的场景每天都会在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门口上演相同的内容。众多家长无论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学的时间聚集到学校门口,你拥我挤互不相让,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街头闹市。” “大家都翘首期盼眼巴巴地盯着学校门内的孩子,有时因为学生太多令家长眼花缭乱,还要在队伍中仔细搜寻。此时此刻,还有哪个家长顾得了什么交通规则和礼让三先的风范?因此,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事故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中国大多数学校门口,都会有大量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毫无秩序地停在学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贩夹杂于人流、车流之中,不仅瘫痪了交通,还给孩子们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网友“钧的爸爸”进一步反思:“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不管风吹雨打,这已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生活的一个模式。可为什么家长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学放学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对不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和接送的家长几乎一对一
孩子不小了,为什么还要来接?面对记者的提问,徐女士表情有些夸张,她感觉这问得有些莫名奇妙——“你看到有哪个小孩不用接的?”她反问记者,“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怎么可能放心让他们(孩子)自己回家。”
恰如徐女士所说,在学校门口,前来接小孩的家长群和小学生几乎形成一比一的比例,没有人接的学生屈指可数。如此大的人流自然对学校门口的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城市的其他地方,路上交通压力最大的时间是上班族们的上下班时间,而对于学校附近的道路而言,它完全由学校上学、放学时间。
日本家长不操心小孩上下学问题
对于“中国式接孩子”,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这确实是中国特色,但不必“言必称国外”,美欧校车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不过,也有家长随即指出,不说美欧,我们可以参照从城市形态、交通状况以及人口众多等方面与我国都较为类似的日本,在日本的小学门口,很少见到有家长来接送小孩的,都是小朋友自己上下学。
有位彭姓家长介绍,她有个亲戚在日本,去年她曾去探亲,看见亲戚家的小妹妹在上小学,因为没什么可帮忙,她自告奋勇表示可以接送小妹妹上下学,没想到亲戚一口回绝:“完全不用,在这边,小朋友都是自己走路上学。”
见惯了“中国式接孩子”,彭有些不信,日本的家长就不担心孩子放学回家路上的安全问题吗?她于是跑到亲戚家小孩所上的小学门口一看,结果到了放学时间,真没发现一个家长来接小孩,小朋友都是列好队自己走回家。
据媒体报道:在日本,孩子们按区域就近上学。大多数日本小学生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门后和住在附近的同学们会合,然后一起走路上学。
对于有家长担心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在日本,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
除了“学童拥护员”外,保护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这个组织是自发的,纯属尽义务,不领报酬,其成员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
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国人唐辛子便曾参加“PTA”,她专门著文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今天早上轮到我去站岗,冬天清晨的街头异常寒冷,但站在值班的路口,看到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孩子们一队一队地由远至近,叽叽喳喳地走过来,心里却感受到一种祥和与温暖。那些在骄阳下风雨中,将自己的身体拦在道路的中间,挥舞小旗指挥孩子们过马路的妈妈们的背影,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背影。”
值得反思: 应用时间来纠正的“中国式习惯”
既然日本的经验证明,小学生可以自己上下学,而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还是坚持接送呢?在一所幼儿园门口,一位正在上幼儿园大二班的储彦(音)小朋友说:他每天都是爷爷接送的,小男孩童声童气地说,他自己一个人可以从幼儿园走回家,但妈妈告诉他,路上有“小偷”,会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着还做出捂嘴巴的动作。
事实上,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家长均表示,之所以要接送孩子,小孩放学路上的安全是他们最担心的,在听闻一些小孩被别人拐走的消息后,这使得家长们对孩子上学放学更是不愿意“放手”。
归结起来看,除了孩子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外,家长坚持接送还有多项原因,诸如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路边有些“不良”小店,担心小孩学坏以及孩子还没长大,还不能独立回家等等。
于是,尽管国外让孩子自己上下学看起来很美好,但在现实中,中国的家长还是愿意坚持“中国式接送”,而这种接送又往往和“中国式过马路”掺杂在一起,于是各所小学的门口,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嘈杂、拥堵的景象显得更中国。
上述彭姓家长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她不可能真的让自家的小孩独立上下学,“大环境不允许”,但她真心希望“中国式接送”能够有所改变,应该设一个时间表,废除这种“中国式的生活习惯”,想一想,家长不用操心、孩子自个儿安全的上下学那该多好啊!
日本:父母不接送孩子上下学日本这个国家,个人虽然我喜欢,但确实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比如在我国,离幼儿园和学校门不远的地方,总能看到“父母止步”的警示牌,以此防止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把学校的门口挤破。但在日本,学校门口见不到这样的警示牌,上学放学时也见不到一个学生父母,只有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书包在人行道上行走。
这种反差提示了我国父母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上的落差。日本父母不接送孩子的背后,至少折射出三种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
日本小学按照人口密度进行合理划分,本区域住户的孩子都要到这个小学上学,以保证学生们步行15至20分钟就可到达学校;
·公平教育
在日本,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避免了父母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学校而交钱跨区择校的烦劳;
·素质教育
对日本父母不开车或骑车接送孩子上学现象,一位校长所言:“因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吃苦和自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都开车接送孩子的话,学校周围车流量就会加大,导致交通拥堵。这样非但不会比学生自己步行上学快,还有可能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而“吃苦”、“自立能力”,这不正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追求的重要目标吗?
面对残酷的现状,我国父母又从日本父母的做法中觉悟借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