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女儿添添小盆友六岁了。
六年前的今天,她如天使般来到我的世界,照亮我的生活。
六岁生日之际,很多珍贵的画面历历在目,但在这里,我却特别想写一写这些年育儿路上的坎坷与波折。
百天以前的宝宝特别难带,爱哭,闹人,那时候的我不知所措,笃信网上流传的帖子经验:“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也相信老人家的劝告:“别老抱她,惯出毛病来,变成“尖屁股”了。”还相信日本某育儿专家的说法:“定时定点喂奶,定时定点睡觉,这样培养的孩子特别好带。”可是孩子还是难带啊,这让我烦恼不已。于是,向前辈请教,得到的答案基本是:“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家宝宝当时很好带的,饿了就吃,放下就睡……”哎,为啥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棒,让我一百个想不通,一万个委屈……于是,百度上求助,得到的是各式各样的奇葩案例和可怕的答案,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吓死本宝!那段日子,很灰暗,初为人母,期待孩子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因此特别失望,加上产后身体状况不佳造成轻微抑郁,每一天都很焦虑甚至绝望。怎么办?最后,我想到了看书。(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怎么说也是知识分子,居然最后走投无路才想到看书,其实,书籍才是捷径啊!)迅速网罗著名的育儿书籍,看起来。第一本是久负盛名的西尔斯的《亲密育儿百科》,知道了原来孩子出生后最需要的就是无条件的接纳,抚摸、拥抱、亲吻、安抚都是新生儿最需要的,原来还有一种叫“背巾”的东西,让宝宝时刻与妈妈保持亲密接触,原来……现在想想,养育教育的事,一不要轻信网上帖子,二不要随便请教经验,三切不可百度求解,四看书学习才是正道!
宝宝一岁左右的一天,姥姥问添添:“宝宝中午想吃什么呢?米饭还是面条呢?”我第一反应地回答:“小孩子嘛,哪有那么多要求,你做啥她吃啥!况且她又不会说话,问她干啥!”姥姥停了几秒,幽幽地说:“你这话怎么那么耳熟呢!”“怎么耳熟?”“你小时候你爸就经常说这种话~”震惊,沉默……要知道,我和父亲,一直是相爱相杀的关系,小时候各种讨厌他,骨子里又特别像他。父亲总是对我各种要求和控制,很少夸我,乖、听话是他的最高赞誉。我永远想摆脱但最后又不得不服从他,那种被控制被要求的感觉时常让我感到绝望,青春期时甚至想要自杀,幸亏我的妈妈是天生的教育家,永远相信我、支持我,尊重我的想法,永远会耐心地倾听,如果没有妈妈,我早就成了不良孩子。直到长大,我对父亲都不能释怀。没想到,现在的我,又成了另一个他,可怕!绝对不要!从那天起,我不断提醒自己,坚决不做控制型家长。于是,我继续看书,《爱和自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那个阶段看的。
宝宝进入两岁,充分展现了“terrible two”的威力。虽然我从书上知道两岁的厉害,但还是没有找到应对之道,也犯了不少错误。随着孩子的执拗,我的脾气暴涨。一碗雪白的米饭,我滴了几滴菜汤进去,宝宝马上崩溃大哭,死活不吃了,我也火冒三丈,“怎么那么大脾气!这么任性!只是米饭滴了菜汁,就要这么闹!不像话!”孩子哭闹的更厉害……孩子的急躁和我的焦躁交织在一起,每天都是鸡飞狗跳。我也给孩子贴上了标签:“任性”“暴躁”“没耐心”……这个阶段可以说让我挫败又无力,我不得不接受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直到后来,好朋友推荐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才真正找到了答案,原来孩子在建立自己的规则和秩序,白米饭滴上菜汤,破坏了她内心的秩序,让她无法忍受。原来“terrible two”是孩子特别重要的阶段,有了独立意识但还会依赖父母,所以会有很拧巴很较劲的状态,这都是她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啊,父母只需要陪着她,理解和包容就好了,原来……哎,早点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
宝宝两岁多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工作很忙,就把她暂时送到了在外地的父母家。尽管好朋友劝过我,尽量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我没有太在意,觉得没关系。刚才翻出当时的记录,看到了这样几段描述:
#两岁一个月#两岁生日不久,宝宝随爷爷奶奶回了A地,这是麻麻与宝宝的第二次分离。又一次的,房子空荡荡,心里空落落。麻麻每过十天就迫不及待的去看宝宝。一次,晚上赶到爷爷奶奶家宝宝已经睡了,麻麻悄悄的在宝宝旁边躺下。半夜宝宝发现麻麻来了,迷迷糊糊的问:“麻麻,你来了?”我答:“是啊,宝贝儿!”“那爸爸呢?爸爸咋没来?”宝宝紧接着问。“爸爸上班啊!”“哦,爸爸上班啊!”说着,好像踏实了,沉沉睡去。呵呵,原来宝宝如此惦记我们,尤其是她爸! 第二天一早,宝宝醒来,笑嘻嘻的带着掩藏不住的欣喜趴在我旁边歪着头看我:“麻麻,你来了?”“恩。”“麻麻,你来了?”“恩。” “麻麻,你来了?”“恩。” 无数次。 起床叠被子。宝宝抓着被子使劲的闻:“麻麻味道!你闻闻!”我也闻闻,说:“宝宝味道。你闻闻!”宝宝再闻闻:“麻麻味道!你闻闻!”“宝宝味道,你闻闻!”如此反复,我俩说着,笑着,闻着,那瞬间即永恒!
#两岁三个月#这个月,添添跟着麻麻回了B地,去了外公外婆家,姥姥姥爷家,添添的表现让麻麻很担心。不知怎么的,添添有了“自己家”的概念,尤其是来到B地,环境相对陌生,添添时不时念叨:“我要回自己家。”后来就是哭闹,有时候早上一起床就哭着:“我要回家~”“这就是你的家啊!”“这不是我家,这是外公家,我要回自己家,走,现在就走,到外面去……”抓狂……终于要回家了,添添特别开心,不停的念叨:“我要回自己家了,好开心啊!……”话说这宝贝已经离开家两个多月了。经过一天长途汽车,一进家门,添添就撒丫子跑,在客厅跑圈,把所有玩具拿出来,大声呼喊:“我回自己家啦!我太开心啦!我太高兴啦!”那兴奋劲,这是有多爱自己家啊!这股兴奋劲一直持续到晚上一点,宝宝才昏昏睡去。老天!
#两岁四个月#终于团聚啦!一见面,添添用既陌生又熟悉的眼神仔细打量爸爸麻麻,但并不抗拒我们抱她,很快宝宝似乎认出了我们,眼泪慢慢涌上来,在眼眶打转,很委屈的样子,好像是说你们怎么才来啊!等你们好久!之后就是疯狂的快乐,又跺脚,又欢叫,手舞足蹈,似乎在昭告天下:我爸爸麻麻来啦!狂喜后,时不时歪着脑袋笑着仔细看我们,欣喜万分又带点不可思议,和大家在一起时则满眼满脸的得意,好像在大肆炫耀:看,这是我爸爸,这是我麻麻,他们来接我啦!还有寸步不离的黏着,不让其他任何人抱,生怕和我们再分开。 呵呵,宝贝,麻麻想告诉你,也许我们会短暂分离,将来某一天你终会独立,但你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爸爸,麻麻和你,咱们永远在一起!爸爸麻麻永远爱你!
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一方面因为感动,但更多的是愧疚,当时只是记录,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分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造成安全感的缺失。《心理营养》说,如果一个人缺乏心理营养,她会用一生去寻找,安全感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理营养。幸运的是,三岁之前所缺失的,七岁之前都可以弥补,一切都来得及。直到现在,我还在补课。所以很多孩子七岁之前与父母分离,没有得到充分的心理营养,回到父母身边根本不服父母管教,也很难建立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导致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就不难解释了。
宝宝三岁多要上幼儿园了,可是我又必须去外地继续深造。又一次的分离,又一次的考验。这一次,依旧非常忐忑,担心影响孩子,但是因为有了学习,心里多了几分底气。每天视频,至少半小时,哪怕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也让她知道,妈妈在陪着她,让她感受妈妈的爱。和老师积极沟通,助宝宝顺利入园。与爷爷奶奶及时互动,鼓励爸爸更多地参与育儿。因此,宝宝平稳过渡,家里的凝聚力反而更强了。
然而,假期回到家,我才意识到,并非没有问题。宝宝的脾气见长,性格更加任性急躁。我们时常僵持,孩子和我都大哭大喊的场面不时出现,我又一次陷入无助和愧疚之中。幸好有好朋友相助。她看过很多家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很多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培训。当时她只告诉我了五个字:“温柔而坚定”。这也是后来我看到《心理营养》一书中的重要观点。践行这五个字,并不容易,整个假期,我独自带孩子,一次次地反复,纠结,僵持,一遍遍地练习,温柔而坚定,我做到了。这时,我惊讶的发现,一直以来我给孩子贴上的标签都是错的,她的性格变了,平和,耐心,讲理,和原来判若两人。我更惊讶的发现,是我自己变了,平和,尊重,相信。原来,问题在我,一切因我而变。原来,林文采博士的那句话是对的:“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原来……
之后,有疑惑会向育儿专家好朋友请教,在她的推荐下,继续看书学习,也在她的带领下,参加过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在一次培训中,我成为原生家庭的个案上台分享,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第一次真切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体会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一次我在心里和父亲和解了。后来,不断地学习,专心地陪伴,及时的交流,然后,我明白了。原来,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找到解决的办法,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原来,教育,不是我们给予孩子,而是孩子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原来……
现在的我,尽管不在孩子身边,但依然尽最大可能陪伴她,引导她,影响她。尽管育儿中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但我笃信,通过学习,通过修炼,用心,有爱,问题会迎刃而解,一切会水到渠成。
感谢我的育儿专家好朋友,引导我走上育儿学习之路,自我成长之路。
感谢一帮爱学习爱交流的好姐妹,在我求学期间、困惑无助时,给我勇气和帮助。
感谢我的爱人,理解支持体谅我,成功成为女儿奴!
感谢我的妈妈,天生的教育学家,最善解人意的朋友,最贴心、暖心、用心的亲人,给予我和女儿一切,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感谢我的宝贝女儿添添,感谢你在天上选择了我,给我机会成为你的妈妈。感谢你忍受我的各种错误,一如既往地爱我。感谢用你那纯真、善良和乐观,净化我的心灵,帮我成为向往的自己。
我的女儿,我独一无二的珍宝,妈妈永远爱你,正如你那样爱着我。终有一天,你向着远方,我目送你,只要你回眸,我永远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你。
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