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往往有着巨大的意义,但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其内容,却也不过尔尔罢了。第一部新体诗集,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便是如此。而《狂人日记》,这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篇,却不在此列。这篇小说,在现世之初便是一座高山,至今鲜有媲美者。
且不论此篇中鲁迅先生的深意,就单论对狂人的刻画,也是难得的佳作。
展现“迫害狂”这一病症,鲁迅先生仅仅用了十数字。“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心中一惊,眼前霎时浮现出一对不怀好意、暗藏阴谋的眸子。这样的眸子,显然不应该出现在赵家的狗的身上。是狂人,因了“迫害狂”这一病症而敏感、多疑,赋予了眸子这许多含义。没有一字写病症,却隐晦的将病症展现得淋漓尽致,手法不可谓不高明。
若说前一则中,病情初现端倪,还需遮遮掩掩,隐晦描述。而后一则便是病情加重,不需遮掩了。
在此则日记中,狂人觉着众人对其不怀好意。寻根由,却只寻出廿年以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照常人看来,这不过是陈年小事。落在狂人眼中,却佐证了众人暗地设计他的因由。此正符合“迫害狂”敏感多疑,妄想的病情。
而后,病情更重一分。猜测众人要将他分而食之。对于来治病的医生,也以不过是来掂一掂肥瘦,意图分一杯羹来揣度。更以“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来形容众人想吃他的肉,却不敢直接下手,而暗中谋划这一情况。这一出比喻形象而生动,着实令人赞叹。
至此都是默默承受。接下来的对熟人的质问,对大哥的劝勉,则是反抗。这些就不必多言。逐段读过,一个敏感多疑,终日惶惶不安,却意图于改变众人,挽救孩子的狂人形象,于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鲁迅先生对此病症之了解,形象刻画之入木,令人忍不住赞叹不已。
若仅此而已,也不失为刻画“迫害狂”病症的范本,可以让人在闲暇之余,会心一笑,赞叹两声。然而却不止于此。诗有两类,一是风花雪月,无甚深意;其二是记事言情,须得细细找寻才可得。文章、小说亦如此。《狂人日记》当属第二类。
从读书时,老师便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是封建礼教“吃人”。我总是不理解。因为我读的时候并未有这样的感觉。总以为是老师过度解读,小说中所言“吃人”,分明只是说以人肉为食。而今重读,我倒是领悟到几分。
说到“吃人”,日记中有两个例子。一是古时书中,易牙蒸子献于君王。这表达的是忠君之道。其二是当今现实,“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这表达的是孝道。合起来便是封建礼教所推崇的“忠君亲孝”之道。这便是封建礼教“吃人”之所在。若是单看字面意思,这两例不过是记录了吃人这一事实;若是结合例子背景、出处则能体会其中深意。
再说狂人这一人物。他本是吃人者中的一员而不自知。害了“迫害狂”之后,意识到己身也曾“吃人”这一事实。可以说,这便是鲁迅先生那一辈人的真实写照。自小接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接触西洋文明之后意识觉醒,便要反抗,便要推翻。这样的行为,落在“大哥”这家长式的人物,以及“赵贵翁”、“陈老五”这些普通民众的眼中。不正是害了“迫害狂”这样的疾病吗?“狂人”们在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群众以及维护现有秩序的当权者的压迫时,还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
感谢“狂人”们!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救下了以后的孩子。这便是我重读《狂人日记》所得的一点体会。